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认为,与人为善是一个君子最应该做的事。善良,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民间也有俗语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一个人太过善良,对他人太过忍让,就变成了软弱,容易被人欺负。
人与人相处都是相互的。对于善良的人,我们也以善待之;对于得寸进尺、触碰底线、侵害利益之人,我们就不能软弱,否则容易被人看不起。
一、别人得寸进尺时,我们不能软弱
得寸进尺,常指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形容一个人贪得无厌,要了一点,还要更多。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里范睢与秦王说的话:“王不如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存;得尺亦王之尺也。”
在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各大诸侯国跑马圈地,当然是能占一点就占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交往,却不能得寸进尺,欺人太甚。
一个人,不管多善良,也不要对得寸进尺的人一再满足,否则,会给自己惹来大麻烦。就拿借钱来说吧。今天,他找你借1万元,你借了;明天,他再找你借2万元,你又借了;后天,他可能就提出借10万。若你一再满足,他还会更进一步。
当得寸进尺之人将要对你造成伤害时,切勿软弱,否则,就会被他人欺负。今天,他冲你凶一下,你忍了;明天,他朝你骂几句,你也没吭声。你猜,他怎么想?他会认为你好欺负。我们可以善良、可以谦让,但绝不容许他人踩在自己头上。
二、别人触碰底线时,我们不能软弱
什么是底线?
底线,就是不容侵犯的规则、原则、共识。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触碰了伦理的底线,就要被世人唾弃;触碰了做人的底线,就难以立身处世。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底线意识非常强烈。孔子眼中的底线就是礼乐制度。谁触碰了礼乐制度,谁就是大逆不道。
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就连国君都要让他三分。所以,他便日益嚣张起来。
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卿大夫只能用三十二人的乐舞队。可是,季平子却在自家的庭院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这个规格可是天子才能享受的标准。孔子听闻此事,大为震惊,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事情,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个人会触碰你的底线,其实就是不把你放在眼里。正如季平子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才会逾越礼乐制度的底线。面对一个不把你放在眼里的人,你还需要让步和软弱吗?
不管你再善良,一旦别人触碰你的底线,你都不能软弱。比如:对方践踏你的尊严、辱骂你的父母、欺负你的家人等等,该奋起抗争的一定要奋起抗争。
三、别人侵害利益时,我们不能软弱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之人,如此忙碌,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奔波呢?
我们可以让利,那是一种策略,本质上也是为了以后的利益。正如李嘉诚所说:“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我拿六分。”拿六分,就是让利,是一种获取信任的策略,以便后续做更多的生意。
然而,我们不接受利益被无礼侵害。一些刚入职场的新人,常常会被教育说:“吃亏是福。”没错,活可以多干,长本领;工资,暂时可以不那么计较,毕竟未来的发展更重要。然而,有些新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出成绩之后,却被他人抢去了功劳。
这个时候,如果这个新人一声不吭,怕得罪人,久而久之,别人就会以为他好欺负,类似的事情就会一再上演。所以,当别人侵害利益时,我们不能软弱。
结束语:
南怀瑾先生说:“如果是真正有道有学的君子之人,虽然要以温柔和顺待人,但不可过于软弱无能,随波逐流,成为毫无勇气的样子。”
当别人得寸进尺时,当别人触碰底线时,当别人侵害利益时,我们应该主动应对,不能一声不吭,不能软弱,否则就会被别人认为好欺负,甚至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