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画蛇添足这些经典寓言,你知道其

春秋战国,不单单是一段混乱的时期,更是无数思想大碰撞,文明高速发展的一段时期。

春秋战国有着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诞生了三分之二的成语,留下了无数的经典故事,为中国的文化夯实了宽广坚实的基石。

我们从启蒙识字之初,就开始接触这些先秦时期的璀璨文化,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刻舟求剑、画蛇添足、买珠还椟这些经典寓言故事,耳熟能详的同时,你知道它们的主人公各自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哪国人吗?

春秋战国

刻舟求剑

出自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敲重点:刻舟求剑的是楚国人啦。楚国在最初的时候是很被中原诸侯瞧不起的,觉得他们就是一群说着听不懂的鸟语的鸟人……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人喝则有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敲重点:画蛇添足的也是楚国人啦。嗯,楚国人被黑的比较多。

画蛇添足

买珠还椟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卖鬻珠也。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下了匣子,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敲重点:卖珠宝的是楚国人,买的是郑国人。这个故事也不知道到底是讽刺了楚国人还是郑国人。

买珠还椟

掩耳盗铃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个人趁机去范氏家里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敲重点:掩耳盗铃的是晋国人哦,还是个愚蠢的小偷,大家终于不再单黑楚国人了呢。而且,掩耳盗铃的“铃”是钟哦,不是铃铛。

掩耳盗铃

揠苗助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敲重点:揠苗助长的是宋国人,说起来也是个很勤奋的人了。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出自《韩非子·五蠹》,这个词可褒可贬吧。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敲重点:守株待兔的是另一个宋国农民,比较好运,可惜运气没有好到能养活他。

守株待兔

能将无趣的大道理讲的如此浅显生动,古人也是身具大智慧了。只是不知道他们当年在写下这一个个故事时,是否会想到这些原本教导王公贵族为人处世治国经略的大文章,会成为现在满大街的儿童启蒙读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