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成秦帝,纵合楚王一文带你探析战国后期纵

战国延续了春秋的大争之世,各国兼并,太史公的自序里也曾言: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种情况到战国时期更甚,各国兼并更加激烈,据《战国策.原序》记载,到了战国: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大争之世,各国兼并非常激烈,一些小国为求自保、大国力求打击势均力敌的大国,于是就有了合纵连横的雏形。因此严格来说,春秋时期的郑国晋来从晋,楚来从楚,加上晋楚两大国对秦、齐两大国的拉拢,再参杂吴越,这些大国之间就达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平衡,以至于在前年,晋楚两国举行了弭兵之会,此后天下难得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

而在战国以后,各国的局势亦是如此,只是把春秋时期的郑国变成了韩魏!

源于战国初期,春秋四强国晋齐楚越,晋被三分、齐被替代、楚国刚处于昭惠复国,百废待兴、越国勾践之后持续内乱、秦国远在西陲,因此彼时各个大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这一局势很快被打破了,三家分晋后的魏国,魏文侯雄才大略,任用李悝变法、吴起强军,西门豹治邺、乐羊征中山,快速崛起,同时团结韩赵,搅动天下风云,国力冠绝诸侯之首,奠定了战国首霸的地位,但霸业也只持续了百年,到孙子魏惠侯后期,渐生怠惰之心,加上魏国本身处于四战之地,紧邻的秦齐楚分别崛起,以至于在三国打击下,魏国迅速衰落,和韩国沦为难兄难弟!魏惠王曾经对孟子说过这样一番话: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个中我们也可以得知一二魏国的衰落历程,之后战国形势突变,秦齐楚崛起为了达到平衡:齐楚携韩魏以御强秦,秦国胁韩魏以制齐楚!因为秦胁韩魏地图来看是西与东、齐楚携韩魏是南北联合,因此根据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上下为纵,左右为横,所以把韩魏连秦称为连横,把韩魏合齐楚称为合纵!这一概念的成熟,就是彼时,即战国中后期!

同时在那个时期,兼并激烈,生存和统一才是国家基调,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各国之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固定的联合对象,利益才是永恒!

这其中的韩魏,处于四战之地,为各国团结的对象,几乎参加了每一次纵横,也因此,两国深谙纵横之道:

当没有合纵趋势时,就割地给秦国;

当秦国的扩张和疆土界限让列国认为有必要合纵时,就随纵方向秦国索取领地;

当纵方松动时,就倒向横方,在秦国与列国火并时趁火打劫。

纵观之后百年,七国合纵连横多次,无不如此!同时除了韩魏,当时两个幕后boss-秦楚的态度也多影响纵横结果: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虽然有夸张成分,但是还是有一定道理!而秦国是为了兼并天下,比如后来形容始皇帝统一天下的过程: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即是这种意思!所以在秦国攻势下,楚国更多还是为了抵御强秦,抑制兼并。

综上所述,题主所说合纵连横的真实意义就比较明了了,其中秦国连横是为了兼并各国,而各国为了自保,以至于有了合纵共御强秦!因此纵横是为了兼并和反兼并的一系列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