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出质太子公子重臣的动机

北京比较好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导语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尔虞我诈,信誉观念已相当淡薄。为了获得他国信任,在求和、联盟、求援过程中,往往需要把本国太子、公子或卿大夫派到别国作为人质,作为履行诺言的信誉保障。据统计,整个战国时期各国出质41起,明显高于春秋时期的12起。笔者列举几例来说明一下,当时派遣质子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在他国的待遇和处境。

一、送质子的目的及作用

(一)寻求军事援助

1.公元前年,楚怀王与齐、韩会盟,订下合纵盟约,共同对付秦国。但随后又与秦国在黄棘会盟,齐国、韩国、魏国联合讨伐楚国背盟行为。楚国一不敌三,不得已派太子芈横作为人质,向秦国求救,秦国派一客卿率军救援,三国军队各自撤回,解救了楚国一次危机。不过两年,楚太子与秦国一个大夫私下争斗,太子把这个大夫杀死后又逃回了楚国。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当时会盟也是很不严肃的,楚国刚与齐韩订了盟约,马上又背盟。秦国也不吃这一套,非要由太子入质才肯出手相救。但楚国也确实受益,解除了临时之危。

2.赵国长安君质齐

这个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公元前年,秦国连续攻下赵国三城,赵孝成王刚即位,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答付必须以长安君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不忍心让小儿子出国受苦,不肯答应,后来有个叫触龙的老臣说服太后,派平安君到齐国后,齐国出兵,秦师才退。

(二)是瓦解军事联盟

据《战国策秦二陉山之事》记载: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

本来赵国约秦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非常恐惧,就让田章去与赵国协商,一方面把阳武这个地方割给赵国,同时又以顺子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赵君果然罢战,并通知了秦国。秦国当然不会善罢干休,齐国又使苏代去秦国说服了穰候魏冉,解除了一次军事危机。

(三)向强势方求和

1.一国在战中失利,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往往也派出人质作为抵押。韩宣惠王十六年,秦大败韩于修鱼,俘获了其主将申差。韩国贿赂秦国,答应与秦合力伐楚,接着又与秦国绝交。秦国大怒,增兵伐韩,三年后又在岸门大败韩国,只得以太子苍为人质求和于秦。

2.缓和两国敌对关系,出质讲和。楚国合纵对付秦国的计谋失败后就连年遭受秦的攻伐,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楚国也只得在公元前年,将太子完和黄歇出质于秦,以叫停秦国进攻。

3.为了寻求与他国结成联盟或缓和两国敌对关系。交质是两国关系的有效粘合剂,就算不能与入质国结成盟国,退一步讲,也能暂时使两国紧张关系得到缓和。秦惠王十年,张仪在秦国战胜魏国的情况下,仍让秦国公子繇质于魏,此举得到了魏国的支持,魏国又将上郡、少梁送给秦国,以谢秦惠王。

二、质子的身份、待遇与结局

质子既然是国家信义的凭证,为了达到取信于人的作用,一国必须得派出极有分量的人物方才有说服力。因此,人质的身份都很尊贵。在战国人质中,除去身份不明者,最多的是一国的太子,多达17人、其次是公子15人、最后是国中重臣8人。由此也可见为了在残酷的战国获得生存并取得胜利,各国都是下了重注。

质子在本国位高份尊,但一到他国成为质子,就成了另一番境遇。韩非子认为在国外做人质的太子,如果没有返国,而国君又另立太子,那么国人就会有二心,从而引起国家的动荡以致衰亡。可见,在战国时期,出外作质子的太子依然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特殊的地位只是对人质的母国而言,对入质国来说,人质就是获取利益的筹码。楚襄王作为太子质于齐国时,楚怀王去世,太子来辞别齐王,想回国继位,齐王耍起无赖:你得答应继位以后划给我里领土,不然,你也回不去。

其实质子的处境跟两国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两国关系较好,且出质国实力较入质国强。质子的待遇自不会差。反之,如果两国交恶,出质国又处于弱势,质子就变成了粪土。当时秦始皇之父子楚在赵国为质时,由于两国连年争战,子楚日子过得相当穷困失意,如果不是吕不韦操作的话,怕是小命也丢在赵国了。

从结局来看,文献关于质子结局的记载甚少,其中归国的有15例,秦悼太子质秦时就死在了魏国。总的来说,战国时期人质在入质国是不受礼遇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成为国家决策的牺牲品。

结语

交质是战国时各国邦交的重要手段。人质在这一时期的得邦交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各诸侯国通过互遣质子,实现暂时的和平,为自己谋取利益;另一方面,诸侯国又企图通过控制质子,来操纵别国政治达到削弱他国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