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蹴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女子蹴鞠作为中国古代蹴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发展规律和历史文化价值。
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中国古代蹴鞠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已较为丰富,但关于女子蹴鞠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特别是缺少严格依据相关资料、系统而全面梳理女子蹴鞠发展演变规律的成果。
关于中国古代蹴鞠,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由此可以推断,蹴鞠早在战国时代的齐国临淄已非常流行,当时应属于一种民间游戏,没有严格的场地和规则。既然如此,在对女性的道德约束还不十分苛刻的当时,女子参与蹴鞠活动也是极有可能的。
有资料可考的女子蹴鞠当出现在汉代,汉代蹴鞠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除了在民间流行蹴鞠游戏外,还兴起了双球门的竞赛蹴鞠和军中蹴鞠,蹴鞠的竞技性和规范性大为增强。同时,在高祖刘邦、武帝刘彻等帝王的倡导下,蹴鞠活动开始由民间进入宫廷和官宦门第。
《盐铁论·国疾第二十八》记载“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这说明汉代蹴鞠普及程度已非常之高。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参与蹴鞠活动也就十分自然了。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出土的启母阙汉画像石中有一幅“蹴鞠图”,刻画了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长袖舞动,双足跳起,正在凌空踢球,两旁各站一人击鼓奏乐;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出土的少室阙汉画像石中有一幅“进谒蹴鞠图”。
图左有四位官吏进谒,中间一女子跃起蹴鞠,旁边一人执桴击鼓,右边一身份高贵的人在观看蹴鞠;河南南阳石桥出土的“舞乐百戏”汉画像石,图中有一女子高髻长袖,一足蹴一鞠,其左边有表演樽上倒立、滑稽戏、击鞅鼓、鼓瑟者。
河南南阳草店出土的“舞乐百戏”汉画像石,刻画一女子梳高髻舞长袖,足下正蹴一鞠,姿态优美;江苏高淳固城出土的汉蹴鞠图画像砖,描绘了一男一女相向蹴鞠和单人蹴鞠;山东滕州龙阳店出土的汉蹴鞠图画像砖,画有十九名男女进行蹴鞠表演,其中有单人蹴鞠、二人蹴鞠和多人蹴鞠。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描绘的女性蹴鞠者,大都装束精美而华丽,并有鼓乐伴奏。由此可以判断,汉代的女子蹴鞠多出自宫廷之中或富贵之家。
汉代女子蹴鞠没有固定的程式,有单人蹴鞠,也有二人或多人蹴鞠,还有男女混合蹴鞠,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并带有一定的礼仪色彩。因表现形式优美,类似于舞蹈,有些学者称之为“蹴鞠舞”,兼有自娱和娱人的功能。
当然,鉴于蹴鞠最初起源于民间,汉代的民间女性也极有可能参与蹴鞠活动。在唐代,蹴鞠形式更加多样。在原有竞技性蹴鞠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又流行一种“白打”蹴鞠。这种形式的蹴鞠不设球门,由一人独踢或两人、多人对踢。以踢花样为主,激烈程度减轻,技巧性增强,因而特别适合女性参与。
除了宫廷女性外,唐代的民间女性也喜爱蹴鞠。唐人康骈曾描述过这样一幅情景:军中几个青年人踢球,一个球没接住滚到路边,这时一个少女“年可十七八,衣装蓝褛,穿木屐,立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然居室甚贫”。这个民女能用脚接住军中少年的来球,踢回时达数丈高,说明唐代女子蹴鞠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由唐至宋,中国古代蹴鞠进入了更加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兴起,蹴鞠作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民间艺人、乡野村夫,无不喜欢蹴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