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誉,是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牵动着多少国家多少国人的神经线,但可惜中国屡屡败北,无法挺进世界杯。有人说,足球是西方国家的拿手好戏,中国不过是陪跑。
殊不知,华夏民族历史悠远,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不仅有着极其绚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的文明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还是众多体育运动的起源地。蹴鞠——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跟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同样丰富多彩,曲折回环。赘言少叙,让我们走进蹴鞠,走进古代足球,去了解不一样的运动文化。
源于狩猎,终于娱乐,蹴鞠起源知多少
蹴鞠之名中“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首先出土于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而在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中被大量出现。石球最初是狩猎工具,用来扔掷猎物。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则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在刘向《别录》中记载:“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也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至于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内容大致为: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这意思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上有组织,下有规章,蹴鞠发展成规模
随着时代的发展,蹴鞠作为一种老少咸宜的娱乐方式,很快便得到广泛的欢迎,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职权分工。南宋时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成立了组织。这种专门的蹴鞠组织,负责蹴鞠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古代蹴鞠组织中有繁杂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入组织有学艺前的制度,例如在《蹴鞠谱》中就有《蹴鞠须知》的专门记述:
“凡子弟蹴鞠,乃是人中高贵,闹里夺尊,以骁俊为奇,在场中要口俊,要样子,要诚实,要动静,要家数,要知其甘苦。或人众校尉力倦,不可贪踢,不在一场两场便会,须经千场万场方牢。有一等不知礼者,在他人场户内,若要撇臁,占盘子,说言语,才歇罢,便要撇,不知人使力于肢节之内,精神有限,此等乃搠博盗学之徒,为师者将上比下,以手代脚用之,精神伏待,更教其节病,说就里身分力作,那步踢搭,则撇千百之踢,不可轻易,须要哨水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蹴鞠发展到后期已经规范了场上规矩,带有一定现代足球的影子,这也是一种进步。在古代蹴鞠组织中,还有明确的职权分工。《蹴鞠谱》在《校尉职事》中列出了部分职事的名称:“都部署、教正、社司、知宾、正挟、副挟、解蹬、骁球、挟色、主会、守网、节级、骁色、会干、都催、左军、右军、出尖、斜飞。”我们可以通过《蹴鞠谱》把这些职位分类。
在《蹴鞠谱》的《球门人数》中“正挟、副挟、解蹬、骁色、挟色、守网”等是有球门(蹴鞠的一种,称为“筑球”,常见于比赛或宫廷表演)蹴鞠人员的职称,而其余人员属于蹴鞠组织中的职员。总负责人有:都部署、教正;社内事务有:社司、主会;对外接待有:知宾、节级;负责比赛和球队事务有:会干、都催等。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蹴鞠发展到后期已不只是娱乐方式那么简单,也不只是盛行于民间,宫廷的高官贵族也乐此不疲,为此制定了明确的职称,甚至发展成一门健身比赛。其中在北宋时期,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就是最大牌的“球迷”,在他的臣子中就出现了最大牌的“球星”,而他的臣民就是人数众多的游戏参与者。
上至皇帝,下至匹夫,蹴鞠趣事传古今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惠冬说:“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战国以降,蹴鞠历经千百年发展,及至汉代,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
在唐宋时期,特别是北宋一朝,蹴鞠的形制有很大的改变,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有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蹴鞠运动,类似于如今的足球比赛,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参加的小型蹴鞠运动,则是闲暇娱乐。宋代除了设有球门的比赛形式以外,还盛行以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谓之“白打”。既有单人表演,亦有二三人乃至十余人的共同表演。
现代人熟知《水浒传》一书中的高俅因蹴鞠技艺高超而出将入相,成为皇帝宠臣的故事。在描述北宋市井生活的著作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文字:“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虽然在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因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宋史中实有其人。”惠冬说。据《挥麈后录》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使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佑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前来,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
论高俅的球技,放在当下的中国足球队,估计是一把手,但在蹴鞠运动进入鼎盛期的宋朝,则轮不到他来当“蹴鞠第一人”。“北宋宰相丁谓、李邦彦,都是踢足球的高手,还有一个叫柳三复的秀才,球技更是高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仝相卿说。
高俅的发家史向来为人津津乐道,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除了运气,他的运动能力也立了大功。只不过被命运眷顾而抓住机会飞黄腾达其实不是他的首创,他沿用的是柳三复的创意。那时候民间蹴鞠运动已经很盛行,百姓以此娱乐和健身。
而柳三复进学无望,仅凭踢球照样没有社会地位。听说时任宰相丁谓是个超级球迷,他就来到宰相府后花园的院墙外,日复一日,丁谓的足球终于飞出墙外,柳三复喜出望外,把足球和自己直接送到了丁谓面前,一边跪拜参见宰相大人,一边用肩膀和后背颠球,丁谓爱“才”,给了柳三复一个官职。
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而柳三复也凭技艺谋得一官半职,这两位算是最早的国民球星了。高俅和柳三复因踢球而发迹,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史实: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喜爱踢球,有些人不仅本身爱踢球,还爱看别人踢球。宋朝最高统治者赵佶在日理万机之时,还有闲情逸致兼具球员和球迷,也难怪蹴鞠风靡朝野。
宋朝皇帝的爱好总是千奇百怪。赵佶闲暇不爱美人爱看球赛,因此,他在皇宫里还组建了一支领工资的专业球队。赵佶规定,每年在他过生日的这一天,文武百官祝寿之后,皇宫里的球队都要进行足球比赛,以满足他喜欢看球赛的心愿。除此之外,赵佶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文献通考》介绍:“宋女弟子队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北宋时期,在京城开封主要流行两种球类运动,一种是骑在马身上用球杖打的“击鞠”,或叫“击球”的运动没能普及,不然就是棒球的雏形了。另一种则是蹴鞠运动。在北宋的帝王史中,不仅宋徽宗赵佶是个球迷,就连他的祖先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也是不折不扣的蹴鞠爱好者。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原本都是军人出身,喜欢体育运动,看到踢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带来无穷的乐趣,于是,就将踢球作为自己工作之余最主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赵匡胤做了皇帝后,还带着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石守信等几个人一起踢球。他们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后来,北宋画家苏汉臣就把他们踢球的情景画了下来,这幅画的名字叫《宋太祖蹴鞠图》,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蹴鞠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惠冬说:“宋代的蹴鞠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白打’,另一种玩法是‘筑球’。”“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同样数目的球员,在场中轮流表演,以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绝对不允许用手),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球不落地。由裁判分别打分,以技高一筹者胜。显然,“白打”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有点类似于花样足球,受到当时世人的欢迎。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经开始由射门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另一种“筑球”更强调对抗竞争性。球场中间会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作“风流眼”。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或十六人),穿着不同颜色的球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据了解,南北宋时期均设有“皇家足球队”,其中南宋笔记《武林旧事》还收录了一份“皇家足球队”的首发名单,叫作“筑球三十二人”,这应该是最早的记载蹴鞠运动的首发阵容名单了。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现代足球队的雏形,只是在魏晋之后,蹴鞠由对抗性的士兵日常训练活动逐步向表演性竞技活动演变,直至清朝时期消亡的两千多年间,蹴鞠最终也没有发展成一项真正的体育运动。而现代足球发源于英国。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蹴鞠虽然发源于中国,只是可惜它一直没有走出国门,成为全民体育运动。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为早已伤痕累累的中国现代足球提供一点精神源泉,期待它有一天重焕光彩。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林深时见鹿,清醒时作文的
糊涂青年说原创的文章。学业繁忙,努力不停更,如果喜欢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