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无论是原著还是影视剧,金燕西和冷清秋二人的婚姻皆是以悲剧收场。
导致二人婚姻失败的原因,除了他们本身经营不善之外,还有就是清秋母亲的不作为。
冷清秋是冷太太的独女。
倘若不是丈夫早逝,家道中落,他们一定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丈夫过世,她带着年幼的清秋投奔了兄长,虽然生活不愁吃穿,但也只能勉强度日。
初识金燕西时,冷太太与冷清秋对金燕西都无意深交,知道他家世显赫,却也无高攀之意,刻意保持着距离,冷清秋甚至还有些排斥这位富家少爷。
金燕西屡屡找借口送礼,从一开始,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到后来越来越贵重,贵重到冷太太都不知道拿什么做回礼才匹配。
起初金燕西送礼是全家受益,渐渐地就只针对清秋,冷太太这么聪明的人,一个未婚男子送给女儿这么些昂贵的礼物,当妈的不疑心他的目的,我是不大相信。
但是她每次都是一副不打紧的态度,默许了这一行为。
比如金燕西送绸料,尽管清秋非常喜欢这些绸料,但碍于不便收人家的大礼,还是一直坚持收一半退一半,不巧的是退回去时,金燕西不在家。
按理来说,决心要退,人不在,完全可以晚些再去一趟,可冷太太却说道:
“清秋,你看怎么样?他一定要送我们,我们就收下罢了。”
清秋正爱上这些绸料,巴不得一齐收下。
现在母亲说收下,当然赞成。
于是,清秋把绸料一样一样地拿进衣橱里去了。
殊不知,冷太太这般不痛不痒地态度,却开启了清秋虚荣心膨胀的阀门。
常言道:吃人三餐,还人一席
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美德。
每次收下金燕西的礼,势必要回一份,收下礼物后冷太太就开始担心回什么礼,但清秋却只顾着开心收礼,从未察觉过母亲的忧虑。
母女之间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冷太太曾经也是大家闺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只是嫁给清秋父亲后,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她内心也希望女儿能过得好。
也许正因为这样不完整的家庭,迫使她爱女心切,巴不得把所有美好都给女儿,但却因此而失了分寸,也失去了教会女儿为人处世的原则。
原文里说:
古诗上说得好,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两性间的吸引,也是往往不期而遇地发动起来。
在这最初时期的一个关头摆脱开了;就摆脱开了;摆脱不开呢,那么,二期三期。以至成熟,就要慢慢地挨着来。
清秋本是聪明女子,什么不晓得?现在有一个豪华英俊的少年,老是在眼前转来转去,这自然不免引起情愫。
清秋过生日,燕西送了贵重的珍珠项链,冷太太因为太过贵重而不愿意收,但看到清秋非常喜欢。
于是:
冷太太见她爱不忍释,看在她过生日的这一天,不忍扫她的兴,没有说收下,也没有说退还。
项链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清秋收下了,清秋说要买材料,亲自做蛋糕做回礼。
冷太太总是爱着这一个独生的姑娘,就拿了钱出来,叫韩观久替她去买去。
每都是这样模棱两可的态度,跟亲口说收下没什么区别。
路遥的《人生》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清秋十六七岁的花样年华,对人待事不能看透彻,这时候需要有人从旁规劝和引导,教给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事良方。
冷太太自己也知道自家条件回不起燕西的重礼,但爱女心切,态度不坚定,没有原则。
明知道有些事可为,有些事不可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清秋,导致清秋一步一步走上不幸的道路。
包括后面燕西与清秋约会,她都隐隐约约察觉到的,却也是说一半藏一半,没有明确的态度,本意是想阻止,但看到女儿开心又于心不忍,舍不得斥责。
《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中有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作为孩子一生的领路人,要做的不是处处包庇和掩埋错误,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只是短暂地把错误隐藏起来,但它却像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终有一天,总会让孩子伤得体无完肤。
正如冷太太对清秋的放纵和溺爱,就是一种变相的伤害,从而导致清秋步入婚姻后手足无措。
写到这就想起这几日,东京奥运会上跳水冠军——全红婵。
小小年纪就拿到世界冠军,夺冠之后家里被一堆认亲的,送房的,送钱的围了个水泄不通。
但全爸爸却说:
只收鲜花,不收钱,不收房子,不消费女儿辛苦得来的荣誉。
这就是冠军爸爸的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观,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航人,刻入骨子里的格局。
有这样的父母,无论孩子走多远都不会偏航。
我是清秋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