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不仅诞生了吴起、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乐毅等绝世武将,也涌现了诸如张仪、苏秦这样的纵横之士。名将们真刀真枪地在疆场上厮杀,纵横家们围绕着合纵和连横做激烈较量。然而东周的一位重臣颜率,却并不羡慕别人在大国之间出将入相的风光,生为周人的他不忘初心,以一己之力扶正着风雨飘摇的东周王室。
史书对颜率的记载着墨不多,但是他仅有的一次出场,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几次完美化解了一场东周的国难。《战国策》评价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公元前年,年仅19岁的的秦武王嬴荡继任秦国的国君,没过多久,年轻气盛的秦武王罢免了秦国宰相张仪,秦国的国策开始由外交攻势更多地转向军事的硬实力。很快,秦武王以雷霆万钧之势拿下韩国重镇宜阳,而后兵锋直指东周王畿之地,并派人对周王放出话:“九鼎放在周王室已经够久了,现在天下大乱,继续存放在雒邑不太安全,不如搬到咸阳去吧!”
这里插播一下,在年前的春秋时期,雄才大略楚庄王讨伐戎狄一直打到洛水边,也曾向当时的周王询问过鼎之轻重,遭到周王室的严厉批评。这一次,面对更加无礼的秦武王,东周群臣除了一片哗然,别无他法,一场国难摆在全体周人的面前。
此时,颜率对秦武王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愤慨,对周赧王说“大王不必忧虑,我愿意秘密出使齐国,请求齐国出兵,击退这不知礼数的蛮夷。”
周赧王这才惊魂未定地说:“你难道没看见秦国在宜阳城下大败韩军,斩首六万?这个时候天下还有谁敢为周王室靖难,还有谁敢于和秦国做正面抗争?”
颜率说:“秦国虽然在宜阳大败韩国斩首6万,但自身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齐王肯出面讨伐秦国,天下诸侯应该都会跟着响应。毕竟,谁都不想九鼎落在秦王手里,您说是不是?”
颜率说完后,周赧王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点,终于答应让颜率秘密出使齐国。
颜率到了齐国,颜率深知此次若不能说动齐国出兵,秦武王绝不会善罢甘休,一旦让虎狼之师的秦国取走了九鼎,周王室失去的的不只是王权的象征,更是在战国乱世存在的意义。经过一番构思之后,颜率无意再和齐宣王讲什么周礼、不想再去鼓动齐宣王再上演一次尊王攘夷的大戏,而是直接针对齐秦争霸的本质,以九鼎的利益为促动,说下了这么一段话:
“今秦国派兵威胁天子,索要九鼎,我周王群臣商量,都一致认为把鼎给秦国,还不如给贵国,如果你们齐国起兵力挽狂澜,一点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也是大幸,希望大王可以争取。”
这一番话果然说到齐宣王的心里,齐宣王立马派陈臣思带领五万人马向西进发,直取雒邑。基于的理由有两点,其一,此时的秦国历经宜阳之战后元气大伤,现在派兵进攻驻扎在雒邑的秦军,并非入侵秦国本土,齐国的胜算很大;其二,齐宣王认为,一向被视为蛮夷的秦国的确不配得到九鼎,而秦国作为公认的东方大国,九鼎归于齐国可谓实至名归。
不出颜率所料,当齐国的军队出兵后,秦国很快就闻讯退兵了,此时的齐王大喜过望,急于找周天子兑现九鼎的诺言。
秦兵既退,如何向齐国交代,又成为摆在颜率面前的新难题。当初为了尽快使齐国出兵,自己不得已以九鼎作为利益诱惑,如今周王室要是敢于拒绝的话,齐国可能随时会成为下一个秦武王。然而,颜率不愧为优秀的战略家,怎么收场早已在他的谋划之中。
面对齐国的索要,颜率对齐王说:“仰仗贵国的仗义相助,周国上下才得以保全,现在心甘情愿献上九鼎,但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运至齐国?
齐王不明就里,以为周王室果然诚意,就说打算向梁国借道。”
颜率说:“不可以。梁国的君臣一心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谋划九鼎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九鼎一旦进入梁国,肯定有去无回。
齐王接着又提出向楚国借道,颜率又表示会落入别国之手,同时他用夸张、铺陈的语言,极力渲染九鼎运输之难,说当初西周人战败殷商才得到九鼎,运送一只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只鼎共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您即使有足够运送的人,也没有可以安全抵达齐国的路线,一番话说得齐宣王没脾气,于是齐宣王决定知难而退。
在实力至上的战国时代,弱国只能选择在在夹缝中谋取生存。当大国的压力铺天盖地袭来之时,稍有不慎便会死无葬身之地。颜率像一个围棋高手,善于发现对手的弱点,多次化危机为希望的转机,免除了一场东周国难,保护了九鼎的神圣不可侵犯,堪为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