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平吴后,范蠡在给大夫文种的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见书后称病不朝,但越王仍赐剑逼其自尽。
两百年后,汉高祖刘邦霸业既成,大将韩信也曾引此典比喻自己当时的处境。自古以来,在改朝换代、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许多为胜利一方卖命的谋臣贤士都逃不过如此命运。(水浒后传中便总结道:“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衣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呙”。
“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为主人孟尝君焚烧债券收买薛地民心,后孟尝君见疑于齐王,回到薛地,人民夹道欢迎时,冯谖便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一窟。”
对这一策略,历史上因为个人的政治见解和所处境况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苏轼在诗中说:“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君不见夷甫开三窟,不如长康号痴绝。”标榜自己品行高尚,不屑狡兔三窟的小心谨慎。
在《战国策》中还有另一个故事:齐国有种兔子,动作特别敏捷,一只善跑的狗想要捉住它,双方绕着山拼命跑,绕山三圈,爬坡五回,用尽了全身力气,结果兔死于前,狗死于后,猎人不费吹灰之力捕获犬兔而归,贤人淳于髡以此向齐王进谏:“同类相食,反为异类坐享其成,其愚可悲。”这便是“兔犬相争”一典的由来。
“兔死狐悲”多用作贬意,明代田艺蘅《玉笑零音)中有:“鼋鸣则鳖应,兔死则狐悲。”比喻因同类死亡而感到悲伤,但兔子在活着的时候是狐狸捕杀的对象,又怎么会真正因为兔的死去而悲伤呢?此典故的意思还含有一些“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