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来,诸侯割据,国家分裂,几百年间分裂割据的诸侯国连年争战,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互相兼并。到了这时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主要强国,史称“战国七雄”。
这七雄并峙,仍然厮杀连年,到处刀光剑影,烽烟不断。各国兼并战争的规模不断升级,交战双方投入军队的数量剧烈增长,动辄一战出兵几万甚至几十万,战争方式也由原来的车战、阵战逐步演变为步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许多战役都带有持久性和长期性,有的大战役往往相持达两三年之久。这种大规模的战争范围大、伤亡率高、破坏力极强。如公元前年到前年秦赵两国的长平大战先后相持三年,后来赵国军队战败,秦军大将白起一次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血流成川!而秦军也伤亡过半。
在战争中,各国都奖励军功,鼓励士兵杀敌,因此每战杀人动辄以万计。当时各国为了战争胜利都大量养军,楚国有雄师百万,其它各国也都拥兵五六十万众,兵最少的韩国也有三十万大军。仅就秦国在历次战争中所杀的人,就达一百六十多万!
《孟子.离娄篇》中描绘当时战争的残酷时写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国策.秦策》中描绘被秦国战败的国家惨景:“刳腹折颐,身首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境。”
这战争惨象已令人不忍目睹。韩魏两国距秦最近,被打得更惨,竟使两国“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战争动乱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特别到了战国后期,各大国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互相拉拢利用,联合作战,出现了合纵、连横战争,因此,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所受的灾难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农民被强迫编入军队送到沙场,大批农民在战斗中伤亡,未战死而被俘的作了奴隶。
《墨子.天志篇》中曾描写兼并战争情况,军队一攻进他国的边境,“入其沟境,割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不仅如此,见到敌国人民顽强抵抗者就杀掉,顺从者就缚绑牵回,男的作为“仆”、“圉”、“胥靡”;女的作"春”(春米的奴隶)、“酋”(酿酒的奴隶)。
各国将战争中所耗的费用又全部转嫁到农民头上,争斗兼并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场大战的经济损失往往是耕种十年也不足以抵偿的。战争给农业生产也带来直接危害,由于战国时代封建割据局面的影响,各国兴修水利时,都是“壅防百川,各自为利。”齐国与赵、魏两国以黄河为界,河水经常泛滥到地势较低的齐国。
据《汉书.沟洫志》记载:齐国在沿黄河二十五里处修大堤使黄河泛滥时反淹赵、魏,迫使赵、魏两国也在沿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大堤防洪。遇水灾时“以邻为壑”,遇旱灾时又争夺水利。《战国策.东周策》就记载有“东周欲种稻,西周不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各国以水利工程作为战争武器,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决河堤放水灌敌国,如公元前年楚国伐魏,决黄河水淹长垣,公元前年赵国攻魏也用水攻。
战争、水灾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