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食赘行的三重境界物象王道和自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所谓“余食赘行”,是说残羹冷炙,百无一用,赘疣息肉,害生其中。其中,“余”,残留也,剩余也;“食”,饭菜也,食物也;“赘”,赘疣也,肿瘤也;“行”,行为也,德行也。究其义,有三重意境:第一重是物象层面,残羹冷炙,百无一用,赘疣息肉,害生其中;第二重是王道层面,德不配位,尸位素餐,祸国殃民,为害尤甚;第三重是自然之道层面,言行当否,唯道是从,以道驭物,无往不胜。以其“物或恶之”,故“有欲者不处”,曹操、司马懿之谓也。

生若朝露当勤行,英雄求实不虚名

本句,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餘食赘行”。

“餘”:残留的,剩余的,多余的。《说文》:“饒也。”《玉篇》:“残也。”《广韵》:“賸。注:同‘剩’。”《周礼·天官·冢宰》:“九赋敛财贿,九曰币餘之赋。郑注:百工之余。”《周礼·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颁赐。注:余同餘。”《左传·文元年》:“归餘于终。”《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吕氏春秋·辩士》:“亦无使有余。注:犹多也。”《诗经·秦风·权舆》:“今也每食无余。”

“食”:食物,饭菜,比喻言论。《说文》:“饣米也。按:六谷之饭曰食。”《玉篇》:“饭食”。《增韵》:“殽馔也。”《尚书·洪范》:“惟辟玉食。注:珍食也。”《礼记·坊记》:“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周礼·廪人》:“治其粮与其食。注:止居曰食。”《周礼·馔人》:“共王及后之六食。”《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老子》:“甘其食,美其服。”《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而不谋食。”

赘:赘疣,肿瘤,息肉。行:行为;品行,德行。

所谓“余食赘行”,是说剩饭剩菜,残羹冷炙,赘疣息肉,多余无益。其中,“余”,残留也,剩余也;“食”,饭菜也,食物也;“赘”,赘疣也,肿瘤也;“行”,行为也,德行也。残羹冷炙,百无一用,而赘疣息肉,害生其中,都是多余,甚至有害。这是“余食赘行”的字面含义。

历尽苦辛方成业,一朝梦断白帝城

深究本义,“余食赘行”的含义,有三重意境:第一重是物象层面,残羹冷炙,百无一用,赘疣息肉,害生其中;第二重是王道层面,德不配位,尸位素餐,祸国殃民,为害尤甚;第三重是自然之道层面,言行当否,唯道是从,以道驭物,无往不胜。

先说物象层面。生命体存在于自然之中,外物有利有害,为了自存,生命体都维持着一个免疫系统,与外界的有害事物相对抗,就好比国家的国防系统,一旦崩溃,则身体就很快垮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需要好好养护,否则代价惨痛。身体中的癌细胞,就是靠免疫系统压住,一旦失手,就会迅速扩展,置人于死地。因此,免疫系统才是生命之本,值得我们呵护、呵护、再呵护。

自然之物,无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会产生病变。树木病变、虫蛀、刀砍之后,常常产生囊状性赘生物,俗称“瘿瘤”。苏轼《答李端叔书》有云:“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黄花梨、紫薇树上,常常会长出树瘤,树瘤越大越值钱,常常奇货可居,却是病态美,如同林妹妹黛玉的颦蹙。如果长在人的身上,叫做赘疣,有的称为肿瘤,如果是良性的,倒也罢了,如果是恶性的,有要命的嫌疑,就会引起极度恐慌,因此全世界最拥挤的,医院,生命有价药无价,常常把人搞得家破人亡,生不如死,亲者痛,仇者快。司马懿笑到最后,就是因为身体比孔明好,比曹操好,比曹丕好,比曹睿还好,真是顽强得不得了。因此,残羹冷炙虽然百无一用,倒掉就算了,没有多大的副作用,可是这赘疣息肉一旦长出,就不得了,这是免疫系统在敲警钟了。残羹冷炙,百无一用,赘疣息肉,害生其中,这是第一层次。

再说王道层面。帝王之责,代天牧民,有人的地方,都叫做天下,因此他一个人绝对干不过来,所以需要帮手,就要选贤任能,如此则帝王为心腹,大臣若股肱,官吏如爪牙,以便统御四方,福泽天下。“餘食”者身居高位,尸位素餐,如果不为祸害,尚且可以原谅,但是“赘行”者私欲炽烈,搆祸不已,造成了天下的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便是莫大的罪恶了。

春秋时期,周朝气衰,诸侯兴起,五霸是行,此时周室之王公贵族,依然不思奋发图强,王子们争宠以夺嫡,大臣们视废立为儿戏,因此宫廷政变不断,发生在东周的王子朝之乱持续十几年,更使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经历了王子朝之乱,也正是由于王子朝之乱,先后两次被迫辞官,道德之教难行于周王朝,与此同时,楚国灭掉了老子的母国陈国,家乡苦县生灵涂炭,令老子痛心疾首,心灰意冷,不得已西行出关,途径函谷,前往秦国和昆仑。王子朝之乱,斗争的双方,一方是周景王最初立的太子王子姬猛,生性懦弱,缺少威仪,另一方是庶长子王子姬朝,有勇有谋,王者风范。王子朝和王子猛,各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争斗数十年,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造成了周室百姓长期的苦难。此为王道层面,德不配位,尸位素餐,祸国殃民,为害尤甚。

功勋昭著犹须隐,历经数帝终无篡

再说自然之道层面。正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是判断言行是否合宜的终极标准。是“大音希声”,还是“多言数穷”;是“无为而治”,还是“大有作为”,一切都是要以“道”的标准来衡量,“道”曰可则可,“道”曰否则否,则言必有中,行必有中,无往而不胜。那么,“道”在哪里呢?“道”在经史子集中,在《易》,在道家,在佛家,在儒家,在诸子百家,在《史记》直至《清史稿》,在《资治通鉴》,在《民国史》,在《共和国史》,因此“为学日益”,“益”之又“益”,终至忽“绝”,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叹,乃悟道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虽似“无为”,实乃以“大有为”之行夯实秩序之基之后,“无为而无不为”,垂拱而治,天下自安,斯乃圣人之道,至臻化境也。

《道德经》实乃自然之概论,王道之概论,亦是天地万物之通理。古代王者,皆自称真龙天子,罗贯中先生所著《三国演义》之中,曹操(孟德,大德也)与刘备(玄德,难测也)煮酒论英雄,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龙外挂,曹操有云: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中,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当今英雄。

曹操是一代雄杰,虽出身不凡,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事业也极成功,是事实上的皇帝,却不务虚名,终生未曾篡位。曹操笑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谓极有见地,刘备字玄德,嫡子叫刘禅,禅者禅让,可知其志不在小,正应了曹操那句“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而笑到最后的,却是那隐藏极深的司马懿,耗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也耗死了刘备、诸葛亮,可谓魏国事实上的皇帝,却“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效法曹操,终生未篡,其后司马师、司马昭掌握军政大权,司马炎最终称帝,三国归晋。试问,曹操、司马懿,务得其实,不图虚名,“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此之谓也。

虽则奇货居高贾,却是瘿瘤不益生

综上,“余食赘行”有三重境界,一曰物象层面,二曰王道层面,三曰自然之道层面,意蕴可谓深远也。正所谓“法无高下,人心各悟”,虽有“曲高和寡”之叹,亦需读者具足慧根。文以载道,语不尽言,一切妙处,皆在不言之中。道家、佛家,皆同此理,儒家、诸子亦不能外。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得闻是道,有欢喜之心否?微微数语,以飨有缘诸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