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带孩子走上精读古文观止这条路

漫长的六年小学,看似很长,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心里总盼望孩子早些长大成人,总想着让孩子多读一些书。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充斥着各种艺体项目、英文启蒙、数学启蒙,反而是我们的母语中文,却鲜有时间让孩子多读一些。加之小初年级,孩子识字不多,读书困难,稍不留意,六年就过去了。父母心里虽然有些慌,但总想着到了初中、高中,再读中文书也不迟,但真的不迟吗?

小升初一过,孩子就正式成为中学生了。一上来就遇到初一上学期的混乱期,再来一个初一下学期的叛逆期,似乎转眼就到初二了。一上初二,加物理了,数学平面几何难出天际了,学习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孩子成天写作业到十一、二点,看着他们熊猫眼的憔悴模样,父母还能狠心催他们看书么?初三呢?要会考了,要中考了,学校老师的卷子雪片似地发下来,会不停地做,不会的老师也来不及讲解,孩子基本都交给老师了,还有时间看书吗?没了。

高中呢?也许上寄宿学校了,也许功课压力更大了。作业和卷子都做不完,孩子还有时间看书吗?肯定没有的。要说一定有,也许就只是高一这一年吧。

这么一盘算,孩子看中文书的时间是真的没有。可是,家长仔细一想,孩子虽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够不着,管不到,但在家里总还是有一些零打碎敲的时间,总能喂给孩子一些中文书的,毕竟是母语啊。多读一些母语的书,不仅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陶冶品性,而且有助于开阔眼界。这么一想,多读一些中文书,肯定是一件好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凡事一琢磨,就总是能琢磨出很多的问题来,读中文书这件事,也是有很多问题的。

首先,书是承载信息和思想的工具,以前的人要获得信息和思想,除了面授,就只有书了。可是,现在这样的工具就多了,有电子的,有纸质的;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多如牛毛,应接不暇。但是,叙事比较有逻辑、内容比较完整,还只能是书。比较便于阅读和思考的,还只能是纸质书。即使只考虑孩子的近视问题,家长也会首先选择纸质书。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一个想法:尽量让孩子读纸质书。

第二,印刷技术的发展,购书成本的相对降低,导致了书籍出版的泛滥和购买的泛滥。家长以为只要开卷就有益,以为只要读就比不读要好。其实不然。仅从写好考试体作文的角度看,读网络爽文出版物,读粗制滥造的杂志刊物,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更遑论那些思想不健康,纯粹感官刺激的网文,尤其不值得信任。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二个想法:孩子读好书才有益。

第三,那什么是好书呢?市面上到处都是经典名著,但我们家长看了,会发现,中国的经典名著其实是不多的。古代的也就四大名著,大多是半文半白,即便是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真要读下来,也是不容易的。《红楼梦》就更难了,人生阅历不够的小朋友是很难读懂的,不是说他们看不懂文字,是说他们认得字,但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这关乎年龄。再比如《东周列国志》,我相信,能读懂并读完的孩子,真没有几个。那现代的白话文呢?大家知道它的历史总共也不过百年,百年历史能出多少经过百年时间沉淀的经典呢?何况,这一百年,我们有六十年呆在农业社会,有三十年呆在工业社会,大约十年呆在后工业社会。你让后工业社会长大的孩子,去读农业社会的书,他们能有共鸣吗?这就是我们这届家长的难处所在,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啊,鸡同鸭讲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以前,我们的家长吓唬我们说,你不好好读书,今天就不准吃饭。我们害怕,赶紧去读。现在我们做家长了,也这样吓唬孩子,孩子说,好啊好啊,今天终于可以不吃饭了。话说回来,百年之前的中国文化,都在文言文里,至少要到初中了,才勉强能看懂一些。因此,小学阶段,我们做家长的,选来选去,发现能选的其实大部分是国外的文学名著,都是翻译的。大部分翻译的名著,从语言本身来说,其实和我们中文固有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选的译者不好,小朋友还容易形成翻译腔。至于什么是翻译腔,举个简单例子,我们中文讲究简洁,句子短,而以英语为代表的国外名著,讲究从句套从句,一个that接一个that。要详细了解这种英式中文,大家可以自行去读一下余光中关于英式中文的文章,在此不赘述。我认为好的翻译家,翻译作品没有翻译腔的,也就傅雷、杨绛、罗新璋等少数几个,但孩子恰好就会喜欢他们的作品吗?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三个想法:孩子要读符合中文习惯的翻译家的作品。

第四,小学阶段,因为白话文的历史很短,能选的本土经典名著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是国外名著。这些国外的经典名著,其实又主要是欧美俄的名著。这些国外名著所承载的文化其实和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先天基因就是不同的。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很容易让孩子置身于两个陌生的世界。一个陌生的世界是我们古老的中国,那里有我们的文化之根,但和我们的现实世界割裂得很厉害。另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与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都不同的西方国家,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思维,他们的饮食,和我们都有太多的隔阂。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四个想法:小学阶段的中文阅读其实处于一种找不到祖宗、融不进他人的境地。

第五,中学阶段,孩子逐渐长大,学识渐多。这个时候,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找到我们的文化之根,即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真正祖宗。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我们之所以这样想问题,而不是那样想问题;我们之所以这样待人接物,之所以有这样的亲子和家庭关系,都源于我们的文明。中国文化,就和我们的文字一样,我们日用而不知。这些明显区别于西人的那一套,都藏在我们先人的典籍中。我们以为我们已经现代化了,但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绝大多数初中孩子的家长,少年时身处农业社会,青年和中年时才进入工业社会,现在进入工业社会也才不过几年而已。我们实在是在农业社会呆太长时间了,我们中国是几千年,西方国家有的几百年,有的虽也有上千年的,但鲜有文字记载。我们中国在工业社会又呆太短时间了,简直是狂飙突进。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进行工业化,我们大约也就用了三、四十年。后现代社会,西方国家是几十年,我们也就十来年。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五个想法:孩子要学一门“外语”----文言文,来了解和继承祖宗的文化。

第六,我们祖宗的文化都藏在典籍中,而典籍又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本书来精读。既要篇幅适中,又要文章好,还要和高考作文(议论文)比较兼容。哪本书满足这几个条件呢?思来想去,也就只有《古文观止》比较合适。首先,《古文观止》只有篇文章,算是各种编本中篇幅最小的了。其次,《古文观止》篇选文,都是最顶尖作者的最好文章。最后,该书95%以上的文章都是议论文,包括历史议论文,外交议论文,政治议论文,时政议论文等等,而高考作文是议论文,考公务员申论还是议论文。因此,精读这本书,相当于孩子拿到了一把开启祖宗文化的钥匙。这样,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六个想法:精读《古文观止》。

第七,那如何精读法呢?是否像很多家长第一反应的那样,把书买来,丢给孩子,让他们去背就行了呢?显然不是。我们首先要明确,是背诵优先,还是理顺文义优先?书读百遍,是否真的其义自见呢?大学毕业的家长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如果不理顺文义,你让孩子读一万遍,他也是不会明白的。绝对不存在你背熟了,你就懂字词句的意思,否则,要老师干嘛呢?有人要说,那为什么古时候行呢?古时候,书很少啊,所谓学富五车,不过就是几捆竹简,每片竹简就几个字。其次,那时候没有数理化生信,没有英日俄德法语,更没有道法,地理。当然,音频、视频也是没有的。最后,古时候所谓的读书,就是读经典,没有其他可读啊。7-8岁小朋友被迫读经典,是怎么解释他们也不懂的。那么,私塾秀才们,除了让小朋友们去背之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可是,如果到了今天,你仍然认为可以在不明其意的情况下,一味让孩子去背,那我能说什么呢?更何况,家长有这个让孩子去背的雄心,是否有这个决心和能力能执行下去呢?更更何况,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遗忘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新的资讯,不去遗忘,孩子要怎么学习新的东西?大脑是用来理解、分析和判断的,不是用来记忆的。两脚书橱,说的不就是只会背书的人吗?只会背书,意思并不是说你只会背书不会其他的本事,而是说你只会背书但不明白书到底讲了什么。

那具体应该怎么精读呢?我认为,首先要诵读一至三遍原文,可以买一本注音版来解决读音问题。通过诵读,解决断句,并大致了解文章的大意。因为一篇全新的文章,初读时会感觉句子比较生硬,但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句子变“软”、变顺口了。同时,也就知道文章内容的大概了,许多不理解的句子,不明其意的字,我们大可在这时放过去,这有点像不求甚解。

其次,接下来要逐字逐句解决不懂意思的实词,不懂用法的虚词,不明所以的句式。这个过程就是理顺文义的过程。很多心知其义而口不能言的字词句,都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掉。这个过程比较难的是省略句式和虚词用法,因为文言文讲究的是简洁美,所以句子经常承前、蒙后省略上文出现过,或下文将出现的句子成分。这增加了我们理解文句的难度,我们常常需要仔细揣摩上下文才能知道。另一个难点是虚词,因为每一个虚词的用法都多如牛毛,同一个句子中的多个相同的虚词,可能起到的作用和含义都大不相同。更为困难的是,很多虚词起到的是使文义更加精妙的作用,因此,表面看起来,忽略其中的一些虚词,也能大致表现句子的意思,很多人就常常直接把虚词忽略掉。殊不知,只有加了这些虚词,才能精深微妙地表达句意。也就是说,实词相当于人体的骨骼、肌肉和大动脉,有了这些,人的躯壳轮廓大致就全了。而虚词好比毛细血管,人体没有毛细血管就不能感知细微的变化。没有毛细血管的文章,就好像人体只拥有了粗放的感觉。这些没有细微变化的文章,就是僵尸文章。

最后,通过阅读名家的点评,来分析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让他们来告诉孩子,文章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从而逐渐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而把学到的这些技巧延展到日常的作文实践中去。

这个精读的过程,孩子能独立完成吗?显然不能。“双减”以前,我们也许还能去报班,但现在,我们除了“费爸妈”外,还有其他的路吗?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七个想法:只能父母直接上阵,先自己学了,然后再去教孩子。

于是,我在孩子上初中之后,在陪读的日子里,每天晚上花费4-5个小时,自己一字一句抠,字字过关,句句直译,保证自己懂了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共读。目前已完成《古文观止》卷一卷二左传选文34篇,卷四战国策选文17篇,正在进行卷五史记选文15篇,将要进行卷七卷八韩愈选文24篇,卷三国语选文22篇,初步计划完成篇。精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我和孩子应该都能拿到了一把打开祖宗典籍的钥匙,中华文明的精华予取予求。而不是像我之前,明知祖宗宝库中珍宝无数,想去取,却因为查字典太麻烦,因为离不开他人的注释和翻译这根拐杖,每每兴之所至而读,又因道路艰难半道而还。每次都兴冲冲地去,每次都灰溜溜地回。

这就是我一路走路的所思所想。

以下图片为图文版必备,可忽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