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州撰写的上述两篇关于成语“劳燕分飞”和“七月流火”的正确释义的文章,一经发布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烈讨论,其中不少朋友表示自己“受教了,涨知识”,并大方的承认自己对于一些常用成语的理解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也有网友鼓励九州能够多多写一些这类文章,也算是为“国学养正”出一份微薄之力。
那么,今天九州要和大家掰扯的是一个不是很常用但又极易被错误理解和应用的成语——三人成虎。
成语“三人成虎”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三个使用案例:
例一:在最困难的3号巷道,几名共产党员齐心协力,三人成虎,终于排空了积水。
例二: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困难,攻坚小组成员们个个宵衣旰食,发挥三人成虎的团结协作精神,历时三十三天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
例三:有道是三人成虎,项目组的几名技术骨干团结一心,顺利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难关。
从上面的三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对于“三人成虎”这一成语,都理解为“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团结就是力量”等类似的涵义,实在是完完全全的错用。
团结就是力量
实际上,“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指,一件事即便是谣言,但如果说的人多了,那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而绝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或“团结就是力量”之意。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有点惊讶,你也许要说,从字面上来看,这四个字怎么会和谣言成事实这样的意思联系在一起呢!别着急,先来听听九州下面给你讲的一个寓言故事。
在战国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内储说上》以及西汉刘向所著《战国策·魏策二》中都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中后期,因赵强魏弱,魏国要派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为了太子安全,魏王选了一位叫庞葱(一说庞恭)的大臣陪同太子前往赵国。这位庞葱原本比较正直,在魏国朝野得罪过一些小人,他预料到自己离开魏都之后一定会有人会趁机诬陷他,于是在临出发前,特意对魏王一番比喻嘱托。
庞葱与魏王对话
庞葱问:“如今假如有一人和大王说在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答:“我不相信。”
庞葱又问:“那假如有两个人都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答:“这样的话,我应该会有些怀疑。”
庞葱再问:“那如果有三人先后和大王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答:“那样的话,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接着说:“很显然,在热闹的街市上根本不可能出现老虎,但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很多人就会国信其真了。如今赵都邯郸与魏都大梁的距离,比起王宫和街市之间的距离要远很多,如果非议我的人多于三人的话,那他们所非议之事也极有可能会让大王信以为真,还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
魏王说:“你这么一说,这个方面我已经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去吧!”
信以为真
结果,果然如他所料,庞葱一行刚刚离开都城没多少时日,便有人跑去魏王面前诬陷他。起初,魏王还坚信庞葱并为其辩解,但随着诬陷他的人多了,魏王也渐渐信以为真了。后来等到庞葱和太子回国后,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这个寓言故事很鲜明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道是“谣言杀死一头牛”,谎言如果被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想必你一定了解了为啥“三人成虎”会有这样的涵义了。北宋著名词家黄庭坚在《劝交代张和父酒》中劝诫别人时这样写到:“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清代褚人荻在所著的《隋唐演义》中也有使用:“正是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这两处对于“三人成虎”这一成语的使用便是最佳的正确样例,所取得正是其本意。
谣言杀死牛的故事
总结前文所述,很多人从字面上将成语“三人成虎”理解为是团结力量大,其实是不了解成语背后的寓言的典型错误。其正确的涵义是用来比喻一件事即便是谣言,但如果说的人多了,那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有点类似于众口铄金的意思。
三人成虎
诚然,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另一层涵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既不可随意听信谣言,更不应当传播谣言。无论是面对自己身边的琐事,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我们都应该冷静分析,审慎思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有道是“谣言止于智者”。唯如此,我们自身才可以做到少犯错,甚至不犯错,也可以不给他人或者社会添乱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