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精英,就在这里

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侵略中国,占领了北京(当时叫北平)和天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迁往长沙,后又因战局发生变化,年,西迁昆明,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时间,但却培养出了八位“两弹一星”元勋,一百七十多位院士,这些人,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西南联大著名教授讲义与文章,现首次整合,汇成一套七本的《西南联大通识课》,分别为:西南联大文化课、西南联大古文课、西南联大国学课、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大诗词课、西南联大国史课、西南联大哲学课。

毋容置疑,这套书汇集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文章和讲义的作者,个个都是让人膜拜的偶像级大师。

一、文化课

二十年前,有一同事,戏称我为“文化人”,虽然,我从不曾标榜自己是“文化人”,但她这么说,我也没反对,暗地里却有几分得意。

但在读到《西南联大文化课》时,我却觉得“文化”这两个字,离我很远,远到天涯海角,远到宇宙星空。

但又觉得,读完这本书,也许,天涯海角,可能有机会走到;星空,也能细细地眺望了。

《西南联大文化课》由七位教授书写,分别是:冯友兰、汤用彤、张荫鳞、罗庸、雷海宗、吴晗、闻一多。

全书共四章:冯友兰、汤用彤、张荫鳞、罗庸浅谈文化;雷海宗、吴晗、张荫鳞讲历史文化;闻一多、罗庸讲人文精神;冯友兰、雷海宗讲哲学与人生。

张荫鳞的“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三个方面从价值意识上、社会组织上、社会生存上,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他认为,所谓比较两个文化,应当就是比较两个文化的发生史。中西文化至少从周秦、希腊以来,都有贯彻古今的差异。

从价值差异上来讲,纯粹科学在西方形成较早,而中国在受西方影响之前,始终未曾出现;比较复杂的实用的发明,是在许多无用的发现或发明基础上形成的,而对于无实用的真理不感兴趣,那么,实用的发现就少了。

从社会生存来看,过去中国的文化始终是农耕文化,西方文化,从其开始,就和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论命运”,讲了学问、事功、道德与命运的关系。

他说,命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命和运不同,运是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遭遇。

《红楼梦》里,就有关于命和运的话题,英莲小时候,有道人对她父母说:“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给了我吧!”英莲,就是一个遭遇很坏的人。

冯友兰说,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而道德需要努力。

他层层分析,抽丝剥茧,说理透彻,虽是枯燥的内容,却让人觉得甚是合理。

这样的书,读起来,虽觉吃力,然,却极有用。

二、古文课

《西南联大古文课》,由傅斯年、游国恩、朱自清、萧涤非、浦江清主讲。

先秦文学有《大雅》、《小雅》、意论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周易》、《尚书》、《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

汉代古文有:贾谊和汉初散文;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班固的汉书;两汉民间乐府。

魏晋南北朝古文有:曹操、曹丕;建安七子与蔡琰;曹植;阮籍、嵇康;谢朓和新体诗。

唐代古文:李白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杜甫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白居易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论写作新诗。

宋代古文,包括小说的起源与发展;小说家的话本;白朴和马致远等。

其中,游国恩讲的“论写作旧诗”,讲了写作旧诗应注意的事项。作者对古诗,显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讲写诗,举了许多例子,易于让读者理解。

游国恩起头便讲:“诗是情和意的组合体,情和意必须借托事物以见;所以,无论写一事,或咏一物,必须不离作者的情和意,才算得是诗。必须言中有物,或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融合,打成一片,才算是好诗。”

游国恩写到:学写诗,第一要注意炼字,前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就说炼字的不容易。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写诗,一直在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不确定应用“敲”,还是用“推”,因为过于专注,他冲撞了当时的京兆尹韩愈的马车,韩愈得知情由之后,想了想,说“敲”字更好。

学写诗,第二是要炼句。一个句子有瑕疵,则一篇文章,也受其累。所以,作诗的人,没有那位不想炼句的。杜甫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豪气冲天之外,可见炼句的重要性。

第三是要炼意。袁枚说:“意似主人,辞如奴婢。”诗没有新意,辞藻再好,也不过是丫环穿了新衣服,不如小姐尊贵。

作者用咏雪、别离、相思、叹老、明妃、赤壁等举例说明。这些内容都是前人极喜欢写的,有许多人写得不落窠臼,翻空出奇。

第四是炼声。诗最早是来用唱的,所以,音韵和谐,也极重要。

三、国学课

《西南联大国学课》由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五位先生讲解。

全书共六章:罗庸讲儒学;汤用彤讲佛学;冯友兰、闻一多讲道家与道教;冯友兰讲法家;冯友兰讲名家;蒋梦麟讲抗战中的国学转折。

罗庸一生潜心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儒学,用包剿围攻的方法讲《论语》和《孟子》。他把自己多年研究儒学的总结编成《习坎庸言》、《鸭池十讲》。

在唐宋诗词方面,他写《少陵诗论》专门探讨杜甫诗歌创作理论,有独特的看法。

罗庸开始便讲:“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则这个民族便无法存在和延续。”“中国民族的根本精神,便是儒家的根本精神。”

而儒家的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仁”,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去一己之私,复礼就是恢复天理之公。

克己,不是说一说,而是归于日常的行为规范之中,所以,孔子说,不是礼节规定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言,不动。克己的最后境界是无我。“我”是人我共起的分别见。

孔子以“仁”为中心,到了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不仅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还在“仁”之外,增加了“义”,便成了“孔子成仁,孟子取义”的儒学,从此,中国文化“礼乐”变成了“仁义”。

《庄子》是冯友兰讲的,他说庄学,主张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才能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到幸福。又由绝对的自由,到绝对地平等,认为天下之物,没有不好的。天下人的意见,也没有不对的。

这样的观点,与佛学不同。佛学认为,天下之物,个个都不好。

冯友兰说道教想统治天然,但对于天然,并没有确切的知识。但他仍然认为,道教所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先驱。

读这本书之前,关于国学,我仅靠臆想,连一知半解也谈不上。各个学派的观点,也从来不清楚。这本书,正好弥补了缺憾。

四、文学课

《西南联大文学课》由六位教授主讲,分别为: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

其中:朱自清、游国恩讲先秦两汉文学;罗庸、萧涤非讲魏晋南北朝文学;罗庸、闻一多讲隋唐五代文学;浦江清讲宋元文学和明清文学。

这六位教授之中,每一位拎出来,都是让国人震撼的大才子,大学问家,他们的博学,让世人惊叹。

《西南联大文学课》由: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起讲,再到新型历史著作《左传》、《国语》,然后,讲到先秦诸子和屈原和“楚辞”,重点在两汉。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曹氏父子到建安七子,再到陶渊明,和山水文学,那些在我们看来极其深奥的文学艺术,在教授们的讲解之下,带着民国风味,扑面而来。

宋元文学讲到诗词杂剧,明清文学以小说为主,每一个朝代的文学精粹,都在这一本书中囊括无遗。

压轴的课程便是至今热度不减的“曹雪芹与《红楼梦》”。这是浦江清讲的。

他讲《红楼梦》,先从曹雪芹的家世讲起,浦先生讲到,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等所补。

这与《董梅红楼梦讲义》中关于作者的说法,存在不同之处。董书中讲到,关于学术界现在到底能不能确认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问题,她专门向治红学的石中琪先生求证,石先生干脆地回答,不能。

这可能是关于红学新的考证吧,浦先生的时代,还未考证出来吧。

浦先生治学严谨,对于不清楚的事,他坦然地道:“空空道人当然并无其人,而孔梅溪其人亦不知有无。”

谈及曹雪芹,他讲:曹雪芹诗风似李贺;高谈雄辩,诙谐洒脱;有傲骨,喜欢画石头;喜欢喝酒,酒渴如狂;生活贫困;所居山村,幽静可爱;年未五旬而卒。

这些文学及解释,帮助我们了解曹雪芹的生平。

关于书名,他提到六个名字:“《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金玉缘》。

提到《红楼梦》这个书名,他说:金玉皆无好收场,笼括全书意旨,富贵荣华,爱恨情仇,皆为黄粱一梦。使人从幻境中醒悟,体味真实人生的苦味。

他说《石头记》是最好的,《金玉缘》是最俗的。

文章中还提到《红楼梦》产生的时代和作者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表述。

这些内容,对于后来者阅读《红楼梦》,实在是大有裨益。

当然,书中其他内容,都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粒明珠,闪耀着催藏的光芒。

五、诗词课

《西南联大诗词课》由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六位教授主讲,与《西南联大文学课》出自同六位先生。

诗词课,上篇为诗,共二十九篇文章,从《诗经》开始,到“唐诗与宋诗的比较结束”,关于唐诗部分,共有十六篇文章。唐诗的诗仙李白、诗史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人,都在这里出现,展示他们绝世的才华;

下篇是词,共十篇文章,从唐朝温庭筠和其他花间派词人写起,又写了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宋诩中的翘楚柳永、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等,都赫然在列,最后,以“姜夔与词的衰落”结束。

诗词课里的文章,以浦江清先生的为多。浦江清先生的学问,在读了他写“曹雪芹与《红楼梦》”之后,我已经拜服得五体投地了,这次,读他讲诗词,更是欣喜自己三生有幸。

但文学百花齐放,更讲集众家之长,其他先生的文章,也极好,值得认真拜读。萧涤非先生讲诗文,也是不可不读的佳作。

诗词课里收录了萧涤非先生讲的高适和岑参。这两人都是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人。

萧涤非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高适。高适二十岁求官不遇,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未能建功立业。后十几年,在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梁宋,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为中心的地区。

他的发迹是在五十岁之后,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萧涤非说高适的优秀作品大多数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官位日高之后,好诗渐少。

《旧唐书》说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萧涤非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说《旧唐书》并不符合事实。他并不盲从前人的观点,读书,讲学,都从实地出发,条条分析,句句斟酌,踏实做学问。

他说高适尚节义、诗作描写边塞士卒生活,又揭示人民在旱灾和赋税压迫下贫困萧条的生活,对这样的高适,他不乏赞赏之语。也可见他的人生观点。

这些先生,自己为文,为人,都是令人敬佩得紧。

六、国史课

《西南联大国史课》由四位先生主讲,分别为: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

全书共七章:张荫麟论夏、商、周;张荫麟论秦、汉;雷海宗讲魏、晋、南北朝;

陈寅恪讲唐代政治制度;张荫麟、雷海宗论宋、元;吴晗讲大明帝国;雷海宗讲清朝盛世

这七章内容,囊括了从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到年,废除科举与推翻帝制,把中华五千年,一网打尽,尽皆讲完。

这几位先生,都是史学界的泰斗,治学严谨,观点独到。

陈寅恪先生,讲唐史,有一篇内容单讲“藩镇与中央对立”,未读之时,窃以为文章不过是摆些事实,说明当时情由,像电影开场一样,把排场摆足。

但认真读时,却现陈寅恪先生讲史,实是是独辟蹊径。

他说:“唐代至玄宗后,政柄及君权渐渐落入阉寺之手,终至皇位之继承权由其决定。”开篇既列明观点。

然后,提到《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宦官的描述。这些,对于史者来说,并不意外。

下文,作者却提到《顾况古诗》、《昌黎集》和杜牧的《樊川集》。顾况、韩愈和杜牧都是诗人,陈寅恪却直接让他们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从他们的诗文中,找出与当时政治状况有关的内容,进行考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由此证明,在长安之外,河北一带还有一个独立的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没有隶属关系。

大历才子之一的李益,因为仕途不顺,就去河北寻求更好的出路。

他由此得出结论,藩镇与中央政权对立的核心,是种族与文化的差异。

他还细细地考证了安禄山集团的民族构成,这在其他的史书中一般看不到。

清朝部分,是雷海宗讲的,他并不像过去的史书,讲编年史,或纪传体,他讲史,从围绕一件事开始,讲它的始终。

讲清史,他讲疆土、剃发、旗地、降臣、文人等,最后讲到废除科举制度。

在讲降臣部分,他特意讲到降臣有罪必受重刑。不仅顺治朝如此,到了乾隆朝,还专门在国史中立《贰臣传》,专门去侮辱已死的降臣与降臣的子孙。可见,对于降臣,无论那个朝代,总是被人鄙薄的。

雷先生讲这件事,可能对于当时的时政也有映射吧。毕竟,借史喻今,是史学家最擅长的。

七、哲学课

一代大儒冯友兰,被誉为“现代新儒家”。根据他和他的同事汤用彤、贺麟在西南联大时期讲述的哲学课,编写的这本《西南联大哲学课》,让人耳目一新,令人对哲学,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这本《西南联大哲学课》主要讲了子学时代,汉代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思想。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有名的子学时代。旧体系被打破,新体系尚未建立,相应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

影响最大当属儒家,另外还有墨家、道家、法家等。

中国是农耕文明,讲的是天人合一,春种秋收,一份辛劳一分收获,是自强,是和谐。我们的农耕文明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处事,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也决定了我们的哲学观。

八、写在最后

有一句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同理,读一本书,最好的时间也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十年前,没有读到这套书,甚为遗憾,但现在读到了,也是人生之幸。

虽然,这套书读下来,并不轻松,有些内容,似懂非懂,有些内容,简直可以说不懂,但正如行路,行路虽难,也要迎难而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