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读懂战国策的权谋密码,没有解

北京酒渣鼻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10/8733712.html

未来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优秀的人才---美国企管界大师史考特派瑞博士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争夺人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有了成功的胜算!谁拥有杰出的人才,谁就能拥抱未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西周创立以来,那些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们,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一项兴国强国的举措。

进入春秋以后,雄心勃勃的霸主们更是趋之如鹜,为在强国之林独占鳌头,千方百计收罗天下英才,为一统江山奠定坚实的基础。

01

冯谖与孟尝君的故事,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战国时齐国贵族孟尝君食客三千,其中有一个老人,毫不起眼名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

有一句常话:你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你给我一个舞台,就能演出一场大戏。任何人才的成功,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赖以发展的平台。没有支点,寻找支点;没有平台,搭建平台。

谁是支点,谁是平台。战国时的“士”们,也在苦苦思索,苦苦挣扎。建功立业,是“士”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显示扬名,也是“士”们的梦寐已久的理想。在这个大前提下,一旦俱备了条件,他们会拼命为之奋斗,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于孟尝君的用人胸怀与大度,冯谖深受感动,其为孟尝君做了三件事,即焚卷市义、计留相位、薛立宗庙,由于冯谖的这三个计谋,确保了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为他赢得了完美的人生!

高手有时不显山不露水,却拥有超人的智慧。也说明伯乐的独具魅力,伯乐需要有眼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各人的所长。他能够从成百上千的人中慧眼识英雄,知道谁有潜力。

如果一匹千里马被当作驽马,那岂不是天下最大的不公?因此,伯乐会真诚地赞赏他人。没有这声赞赏,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个英雄,历史会黯然失色.

伯乐更需要有唯才是举、求才若渴的态度。人各有所长。有所长的人,必然要发挥自己的所长,除非他愿意做隐士。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能够找到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进而充分发挥潜能的人。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业务能力最强的人,但他一定是个懂得惜才、用才的人。他会细心观察,找到每个员工的特长,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舞台。

孟尝君有一种“有容乃大”的胸襟。一开始肯定会有很多人来骂:小偷你也聘用啊?我们这里岂不成了藏污纳垢之所…这个时候孟尝君有自信,不怕压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02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之称,是从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的。“战国”一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有,但只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七大强国。

不过汉人也有称战国的,如刘向。又因为《战国策》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命名之后,“战国”作为继春秋之后一个时代的名称,遂为后代学者所共认。《战国策》在未经整理校定之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整理校定之前,《战国策》卷帙颇为混乱,文字错讹甚多。

西汉刘向就中秘所藏之书,以国分别,以时相次,去其重复,校成定本,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篇,定名为《战国策》。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勇于挑战、勇于担当;在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飞翔。是战国“士”们的英雄气概,是战国“士”们的壮烈情怀。得到认可,就获得机遇,获得平台,就去超越自己的极限,创造自己生命的奇迹,谱写生命的乐章。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可以说《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03

对待人才的态度,是“求贤若渴”的第一印象,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起点举措。把重视人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下好先手棋。造成“把人当人”的风气,让人才能够留下来,这就是热忱的面容,真诚的态度。

营造虚怀若谷的环境,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是人才吸纳国的形象工程。那些急切招才引智的诸侯国君主们,躬亲站台,做出姿态,树立国家形象,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无非是达到一个目的:让身边星光灿烂。

在当时的人才市场上,以鬼谷子门下弟子们,纵横家学说异常活跃。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他们捷足先登,纷纷走进各国的世界,跃跃欲试一下自己的才华。苏秦、张仪等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唐睢顶天立地的形象,树立了小国外交的风骨,钢铁般的的意志,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鲁仲连义不帝秦》,是《战国策》中最能代表民族风骨,补钙工程之作。超然于俗世的情操,让那些平时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文武大员们,为之汗颜,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魏文侯是战国七雄中最先实行变法的王者,又是礼贤下士的代表。他能放下架子,多次深入民间,拜访草根布衣段干木,吃了闭门羹,仍然耐心等候。经常到陋室聆听教诲,虚心接受批评。以当学生的姿态,洗耳恭听隐士的讲学。这种谦逊,最终感动了对方,同意出山帮助他成就霸业。

正是这种屈尊移驾,如磁石一样,吸引了一批贤能,群星拱月在卫国的星空。他在位50年,拜卜子夏、田子芳、段干木为师,毕躬毕敬的求教。

他的这种做法,产生了连锁效应。李悝、翟璜、乐羊、吳起、魏成等来到,一支起自于基层的文武栋梁初步形成。这些平民的“士”,在政府与军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

经过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讲学风气的盛行,各家兴办塾学,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即“士”阶层,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到了战国时代,不仅仅是文化的春天,而且是人才的春天。

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能不能把他的短处转化为长处,并把这个长处做大做好就是你的能耐了,这也是成功之道。有所长的人,也必有所短。人才是需要有一点待遇的,人才一般去待遇较高的地方。没有一定的待遇,人才只是庸才。

历史上有楚将子发用小偷智退敌军的典故,也有孟尝君依靠鸡鸣狗盗之徒来逃命的佳话。即使偷窃的技能有时也会有用处。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的人才观是:“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人尽其能。”各级管理者如果能认认真真深刻领会、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这几句话,就真是国家和人民之大幸。

参考文献:

1.《战国策研究与选译》,熊宪光,重庆出版社,年4月;

2.郭丹,怎样读《战国策》;

3.潘安兴,从《战国策》中读人才学;

4.《战国策笺证》,范祥雍,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2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