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泰山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印象
历史上,泰山一带多竹。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遗迹中,相继出土了炭化竹、外表似竹节的陶器和笛柄杯。《战国策·燕策》:“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西晋潘岳《笙赋》:“邹鲁之珍,有汶阳之孤筱焉。”《左传》:“齐人弑懿公,纳诸竹中,而晋师焚申池之竹木。”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与五位山东名士隐居在与泰山一脉相承的徂徕山,留下了“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等佳句,史称“竹溪六逸”。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诗句出自汉《古诗十九首》。女主人以柔弱纤细的孤生竹自喻,表达了找到可依靠伴侣的热切期待,犹如孤生竹结根在泰山,托付终身。从此,竹林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竹林寺,唐代时就已颇有名气,其后屡兴屡废,却也香火不断。元代元贞初年,名僧法海重修扩建,更是盛况空前。《岱览》称其为:“泰山竹林寺者,名冠天下。”明《泰山小史》描述高老桥“茂竹满山”,竹林寺“绿竹千竿,银杏双挺。”明末萧协中笔下,竹林寺“小径沿山,清流夹道,蟠曲羊肠,景随步换。抵寺,竹木参天。”
泰山竹龙,选用生长在泰山的青细竹,削刻为一节节龙身串连而成,共有七节,约四五十厘米长,龙角龙爪利用自然竹枝弯曲制成。龙身用豆油灯熏黑,刻上花纹,龙嘴点上红漆,头挂两个红绒球,尾部再安上竹哨,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传说,泰山竹龙过去用于祭祀泰山娘娘。人们在碧霞祠求雨求子,归时都要买一条竹龙带下山,望子成龙,以图吉利。故有“买条龙,一年不受穷”之说。
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泰山还是竹匠的祖师爷。春秋战国时期,泰山是曾鲁班的徒弟,因学艺进步不大而被辞掉。数年后,鲁班发现一货摊上摆着许多竹制家具,做功讲究,技艺炉火纯青。鲁班很想结识这位竹器高手,一打听,得知此人便是自己辞退的徒弟泰山,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有眼不识泰山”就此传开,用于劝导人们做事和言语要低调。当然,此泰山与彼泰山有何渊源尚不得而知,但鲁班为鲁国人却是真真实实的。
△泰山普照寺里的竹子
文字丨蓝晓光图片丨网络编辑丨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