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无效,刷题无效,文言文到底要怎样学才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98.html

#匠心计划第二期#

文言文难倒了很多中学生

01不超纲的考试和超纲的学法

从初中开始,文言文逐渐成为很多同学的噩梦。平时背诵、抄写忙得不得歇,考试时两眼一抹黑;平时买各种课外卷刷题,累得抬不起头,考试时两眼一抹黑。

虽然现在小学就开始考文言文了,但小学文言文篇数不多,知识总量有限,加上功课就语数外三门,孩子记忆力又强,文言文考试也通常不超纲,对付那两个文言文题目,还不觉得有啥难度。从初中开始,课本上的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中考又是考课外文言文,很多同学就产生抓瞎的感觉了。

是中考语文超纲了吗?也不是。来看一道九年级试卷上的句子翻译题。

这看起来像一个送分题

这个文言文选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主要是齐宣王和颜斶的对话,颜斶的斶读chù,其实不认识也没关系,看得出这是个人名,且是“人臣”,与“人君”相对,不影响文段理解。这个选段主要写两个人的争论,“王”和“士”谁尊谁卑,最后齐宣王认输了。选段内容并不完整,让齐宣王认输的理由不够充分,但还是能看明白选段的整体意思,难度不大。

下面有一道题,要求翻译其中“嗟乎,君子焉可侮哉!”这看起来简直是个送分题。但你看看这三位同学的翻译,就知道这个送分的说法多么伤人。

这三个错,错得很奇怪。

第一个错:最后一段是宣王说的话,其中有“君子”与“寡人”的对比,有“寡人自取病耳”这样的自我反省,这君子一定是指颜斶啊,怎么会指向君王自己呢?

这道题错误是怎么出现的呢

第二个错:“侮”字现在还在用,不是古今异义的字,跟“悔”不是同一个字啊,仅仅是看错字了吗?

第三个错:文段开始就写“宣王不悦”,最后又写他“请愿受为弟子”,说明他由开始的不服到最后被颜斶说服了,他怎么还要去侮辱对方呢?

再说了,第一个错和第三个错,连“焉”字的疑问语气都没有翻译出来,可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算是一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如何就联系不起来了呢?

所以,从这三句错误的翻译来看,不仅没有读懂文意,而且对文言文表达方式极度陌生,基本上找不到语感。

读懂文意,是学习课文最基础的、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背诵抄写,还是课外刷题,如果只是浮于形式,就没法落实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虚头巴脑,其他的语文学习形式都成了无源之水,不管形式多花哨,都只是在莫名其妙地干玩,那真是本末倒置,超纲学习。

02读懂意思和读懂意义

问题出在哪儿呢?

其实语文考试,只要是考能力的题型,要出问题的话,本质上都差不多:语感差,看不懂文章,也就理解不了文中的相关句子。文言文,现代文,问题如出一辙。

语感差,读不懂文意,是阅读两大困境

有人说其实学生都能看懂文章,关键是不懂答题技巧。这样说如果不是纯粹外行,那就是纯粹欺骗。

很多人把看懂文章的表面意思,当作是看懂了文章的内在意义,结果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啥也不懂。如果文章真的看懂了,所有的答题技巧其实都是些顺理成章的分析而已。

我上课时给孩子们开玩笑说:“我昨天晚上吃了饺子,今天上午天气很好,我等会要去上个厕所。每句话都意思你都懂了,请问我在说什么?”孩子们哈哈大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看,每句话意思都懂了,却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就是因为我说的话毫无意义,只是信口乱说,别人当然听不懂。

文章不是信口乱说,而是有目的地组织文字来表达。文章中所有的句子构成一个整体,通过整体构建的逻辑表达了一些鲜明、独特、深刻的主题。如果读文章只知道每句话的意思,却无视了整体逻辑,那读过跟没读也没什么区别,说起来是读过了,但肯定没读懂。

古人很讲究身份尊严,现代人有时也这样

比如前面这个齐宣王和颜斶的对话片段,齐宣王先让颜斶上前,颜斶不干,要齐宣王上前,结果“齐宣王不悦”了,这是产生对话的基础。

谁坐着不动,谁上前一步,这有什么要紧的呢?

看了对话后发现,原来这涉及到一个身份尊严的问题,先讲以各自身份上前一步是什么意义,再讲“王者贵”还是“士贵”,最后举例说“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三层都是围绕这个身份尊严展开的论述。这个逻辑理顺了,这个片段就没什么不懂的了,即使是分析人物、提炼道理之类的阅读分析,都可以此展开。如果说齐宣王和颜斶的身份,客观上到底谁的地位高都不知道,那只能说常识过于缺乏,除非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几乎没学过。

读懂文章的能力是慢慢锻炼起来的

这种读懂的能力,要从课本一篇的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中慢慢锻炼起来。

又有人说了,语文卷子上考的都是课外文本,是学的不考,考的没学过,所以语文课本根本就不需要学。

这样说如果不是纯粹外行,那也是纯粹欺骗。难道考课本上学过的,就是要考课本上的课文原文?

学习课文,基础是做一个知识扩展、审美储备,但最主要的是学会各种读文章的方法,并且通过各种正确方法的阅读,提升阅读的逻辑分析能力。

对于文言文而言,考试卷上的文言文,综合难度通常都不会超过课本上文言文的难度。考试文本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实词,或者各种虚词构成的语法结构,都是课文中曾出现过的,或者根据上下文可以清晰推理出来的,否则文后通常都会给注释。也就是说,试卷上文言文的试题,就是考学生通过课本上的文言文所形成的基础储备和阅读能力。现代文也是这个理儿。其实数学也是这个理儿,中考试卷上会考初中数学课本上的原题吗?

所谓“学的不考,考的没学过”,只要稍微明白一丢丢考试原理,稍微认真看一下现在的中考卷子,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胡话来。

课本是学习的基础,不可忽视

03无效作业与有效作业

语文学习就是这么个原理,没有什么独门秘籍,所有宣传通过短期途径或某种技术套路就能提高得分能力的,要么是纯粹的外行,要么是纯粹的骗子,要么是纯粹的外行在努力做骗子。

又有人提出无效作业的问题,试图抬出作业问题,来为语文学习效果的不佳背锅。

作业固然是重要的,也的确有高效作业、有效作业、无效作业、反效作业之分。现在的语文作业,引起争议最大的一种是“机械式重复”的作业,就是要求死记硬背,要求反复抄写,甚至有些抄写作业是当作一种惩罚性质,充满恶意,真的是反效。

但这并不意味着背诵和抄写是无效的。课本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的实词,表现语法关系的虚词用法等,是读懂陌生文言文的常识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记住。还有一些经典的文言名篇,经典名句,其文学性、思想性都是一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熟稔,也是非常必要,那不仅是文言语感的培养,也几乎就是文言的基石,是文化修养的底子,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作业。

背诵和抄写,有一些是必要的

很久以来,一直有人认为,真正有效的作业应该是考试考什么,平时就针对性做什么作业。有些人也因此就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语文课本。有些老师教课本也是挑着教,只要可能并不直接用来考试出题的文章,跟本不教。甚至在初一、初二要考语文课本内容的阶段,老师只把重点课文的所有题目答案整理出来,要求学生在考前背下来,后来果然在期中、期末考试时考到了,学生的阅读分析题纷纷得了满分,学生和老师都很高兴。但仔细想想,这样自欺欺人的机械应试,糊得了一时,糊得了长久么?

考试考什么,平时就针对性做什么作业,这其实就是刷题,找这么个理由出来,也掩盖不住无效作业的实质。语文考试答题的能力,是审美思辨、分析推理的能力,不是刷题刷出来的,而是在对课本上的一个一个内容进行一次一次地精细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到刷题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步的应试训练了。从课本到课外,这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过程,想一步登天就得摔跟头。就像吃了三个馒头才吃饱一样,不能说前面两个馒头不吃,只吃第三个馒头才是有效的吃法。这样愚蠢的做法,在吃馒头那里是个笑话,怎么到了语文作业这里还成了有效呢?因为功利的目光只看眼前得失,不愿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