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为啥叫烧锅看过这个容器你就懂了

当今社会,喝酒已经成为一种交际手段。在古代中国,人们管酒叫做烧锅。这是为什么呢?喝酒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清楚白酒的起源。自然界中的含糖野果是猿的食物,它们在成熟之后掉落下来,积集于坑洼之处,或者被猿摘下,将没有吃完的野果放在石洼中,天长日久,这些野果被附在它们表皮的、空气雨水中的或土壤中的野生酵母发酵,变成了香气扑鼻、酸甜爽口的原始果酒。《篷栊夜话》中有一段类似的记载说到了这一自然过程:“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所以当猿吃上含有酒精的果后,飘飘欲仙,非常享受。当猿进化成人后,就开始想着如何酿酒。酿酒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酿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酿造过程也不一样。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关于白酒的起源,曾经多种说法。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那么,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杜康造酒的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但是,那时候的酒度数并不高。酒坛资料显示,我国古代酒的文化演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北宋末年以前,古人主要以谷物或是水果为原材料,制作工艺简单粗糙,时常残留发酵的杂质,因而也叫浊酒,度数维持在八九度左右,最高不超过十五度,类似于现代的饮料酒、甜酒等。所以,古人虽然酒量大,但只是数量上的优势,如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斗酒吟诗乃是家常便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表达了作诗之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的人生感慨。因此这种低度数的发酵酒成为了聚会的必备佳品,而且古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越,酿出来的酒原汁原味,具有舒筋活血,解渴养生的作用,这也成为了古人无酒不欢的原因之一。但是,当蒸馏酒技术诞生后,酒的度数就可以提高了。烧锅到了宋末时期,我国北方研发出了蒸馏技术,也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蒸馏技术的原理很简单,古代酿酒的原料一般是甘蔗、甜菜、水果和玉米、高粱、稻米、麦类马铃薯等,产生的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但是酒精和这些原料的杂质混合在一起,所以酒的度数不高。但是,蒸馏技术却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不同,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酒精再经过冷却后,就可以达到65度的烈性酒了。这种技术之所以在中国北方出现,主要是北方地域寒冷,喝上烈性酒能够御寒。蒸馏酒的出现象征了古代酿酒技术质的飞跃,满蒙贵族偏爱这种烈性酒,随后将它传入了千家万户。在蒸馏的时候,东北采用烧锅蒸煮。我们看上图,将原发酵液放进烧锅中,经过加热就可以酿出度数高的酒。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就将白酒叫做烧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