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施恩不求报,是最高级的善良

文稿

儒风君原创

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修行。

时时存一颗善心,处处为他人着想。

施恩不求回报,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1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最高级的善良,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一味追求回报,往往会忽略对方的感受,

即使是善行,也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

《礼记》中记载了“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天灾人祸不断。

有一年,齐国闹起了饥荒。

老百姓吃不上饭,很多人被饿死。

有个名叫黔敖的人,为了博得好名声,就去路上分发食物给灾民。

黔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对着行人大声叫嚷:“不要钱的食物啊!快来吃吧!”

不出所料,路上没有一个人愿意搭理他。

好不容易有位灾民经过,黔敖一把将人拦住,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对那个灾民说:“喂,叫你呢!过来吃!”

他本以为灾民会对他感恩戴德,磕头拜谢,谁知灾民瞪了他一眼,说:“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

《朱子家训》中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发自内心的善良,应如一场春雨,于于无声处滋润万物。

相反,如果帮助别人是为了得到回报,那么善行不过是一场虚伪的表演。

这样的虚假“布施”,于人于己,都算不得一件好事。

2

为善乐在不求人知

曾国藩曾说:“为善最乐,在于不求人知。”

古人主张行善积德,讲究的是低调地做好事。

虽然不去声张,但只要你做了,功德和福德就会在那里积累着,庇佑你的后世子孙。

但如果做善事就是为了得到福报或赞扬,沾染了功利心,就算做再多善事,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战国策?魏策》有言:“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意思是,别人对我有恩惠,不能不放在心上;而我对别人有恩惠,不能总放在心上。

这反映了古人推崇的一种与人交往的原则——

俗话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是站在受助者的角度看问题,鼓励人们学会感恩,知恩要图报。

而要是站在布施者的角度来看,则需牢记另一句俗话:“施恩莫图报”。

真正的善良,不贪图回报,不计较得失。

否则就成了以善易善,把善行当做交易。

他怨你功利心强,你恨他不知感恩。

好心反而办坏事,到头来两败俱伤。

其实,最该忘记过往功德的,正是我们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成就了自己。

善良是一束阳光,善良是一种力量。

愿你历尽沧桑,依然选择善良。

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不经意间种下的善因,终有一天会结出善果。

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生活好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