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这个字是水加酉,酉的象形可理解为一个酿酒的容器。这个字从有史料以来基本没变。
酉是十二地支第十位,对应农历八月,意味万物成熟。仲秋也称酉仲,万物成熟老去,老者将死,新者萌生,酉仲于是阳生,号“太初”。太初指气始生,清浊未分。
从这个背景体会《说文解字》的“八月黍成,可为酎酒”特别重要。
(以下是抄的)“酎”,《说文解字》说是“三重醇酒”。如何酿三重?如果读苏东坡后来写的《酒经·酿酒法》,是用所谓“投”的方法:米五斗,三斗用以始酿;另外两斗五升为一份,用以“投”。三投而止,还余五升。苏东坡的酿酒法,投用浅淡之粬。他说,因为粬饼刚烈,所以刚酿成之酒烈而微苦,要以投来调和。每投三天,三投经过九天,酒性才能平和醇厚。
从酉变酒,《说文解字》提供了两重含义:先“就人性善恶”,次是“吉凶所造”。善恶吉凶,本身其实无法分离,酒也就是调和两者的结晶,这也是饮后可飘然摆脱善恶吉凶的原因。其酿造过程,正是随应了酉仲天时地理的混元分离——清者升腾为精,浊者滞留为形。酒就是造化而成的精露。
究竟谁发明了酒?一说仪狄,一说杜康。《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梁惠王请鲁共公喝酒,鲁共公说:当年天帝的女儿让仪狄造美酒献大禹。大禹饮后觉得甘甜,就疏远了仪狄,不让再酿酒,因为他看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而杜康即少康,传说中夏代国君。这两人,前者无真人,后者无具体记载。所以宋朝窦革的《酒谱》中说,仪狄、少康之名,不见于经,只出于《世本》(相当于《读者文摘》),《世本》非可信之书,况且在流传中已真假难辨。他由此认为,酒是智者所作,后世循之,完全不可能推断真正之源。而其实,西晋江统在《酒诰》中已经说了:“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他认为,酒本是从剩饭发酵中偶然发现的,不存在奇妙方法。空桑是传说中产琴瑟材质之山,引申指佛门。当然,酒比佛教要早,此说也是臆测。
考古的发现,说明酿酒早在夏朝(多年前)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一点已被大量考古所证实:
1、磁山文化时期(-年前)。磁山文化时期,发现了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和大量谷物,谷物酿酒的可能性很大。
2、河姆渡文化时期(-年前)。发现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3、三星堆遗址(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该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
4、大汶口文化(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该遗址地处山东莒县,随葬80多件陶器中,有25件洁白的白陶器,主要是成套的酒器,计有贮酒的背壶,温酒的陶规、注酒的陶瓮和饮酒用的规杯。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有黄帝与医家歧伯讨论“汤液醪醴”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但《黄帝内经》一书是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可信度尚待考证。
但显然,先有醪后有酒,这是普遍认知中大部分人较为认可的。醪是米饭发酵,即今天的醪糟、酒酿,过滤后,成米酒。初的醴应该就是这种醪的过滤,《说文解字》说:醴是只经一宿,刚发酵略有酒味。南朝顾野王的另一本字书《玉篇》中,则说它是甜酒。醪的酒母是糵,糵是发芽之米,它是孽,造孽危害。作为芽米,它的危害动力显然不足,这是醪酒力不足的根源。于是,粬是糵基础上的升级。粬的古字是麴,变成粬、曲,意味就完全不同了。麴是鞠字换了一个偏旁。鞠的原义是生养,养才能生,《诗经·小雅·蓼莪》中由此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鞠躬的躬是养的深刻解释——躬之卷鞠者生,麴就这样,把孽的整个含义升华了,它可是好酒诞生重要的基础。
古人称“神麴”,制麴过程完全是顺应天地人关系的一种仪式。按照早农书《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先确定原料,做三斗神麴,要蒸、炒、生各一斗,为让三种香气彼此影响。它们分别磨细,再合而为一。然后择时,农历七月,要选甲寅日。甲是天干首位,寅是地支第三位,甲寅象万物始苏之貌。这一天,要让童子在日出前面向“杀地”打水,和麴。“杀地”代表的方位难准确理解,但意思是,要面向衰亡杜强势。和麴要用童子小儿,则意味着在清净中生。麴和好成饼,放进草屋,屋里要画成路径,随路径摆放,围成四巷。门窗用泥密封,不让进风。之后七天进屋翻一遍,翻完再密封,经三翻二十一天,取出风吹七天,穿孔以绳子挂在屋檐下晒干。《齐民要术》中还收集有《祝麴文》,无非是求五方五土之神垂力,助麴“芳越椒熏,味超和鼎”。
古人造酒,是以麴酿黍(黄米、麦或高粱)。即先把麴饼掰碎,一斗麴用五斗水浸泡三日,令它如鱼眼沸腾,再下黍。麴为母,属阴,投入的黍是阳,阳遇阴而动,阴以沸腾激阳,与生育的道理其实一样。由此,母的质量才特别重要。苏东坡《酒经·酿酒法》中说,麴饼要“悍”。他说,南方人用糯米与粳米,加药草为饼,闻着香,嚼着辣,拿在手里又似空虚而轻。他以这种麴饼再和以麦面与姜汁,也就是南方原料加北方元素,蒸后让它“十裂”,然后用绳挂起来,经阳光与风磨砺,“愈久愈悍”。
现在的蒸馏酒源于东汉说,理论前提是当时的炼丹术,升炼水银必掌握蒸馏技术。实证是,考古出土地被认为东汉晚年的《酿酒图》画像砖,被认为也是东汉晚年,由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蒸馏器。但我还是以为,这些器物的年份认定证据不足,所以还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自元时始创其法”为准。作为文字记载,蒸馏酒早出现在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里。忽思慧元朝仁宗延祐年间(~),曾为饮膳太医。《饮膳正要》中记烧酒为“阿剌吉酒”。有人考,这是阿拉伯语,意思是“出汗”。元朝朱德润(~)恰好仁宗延祐年间也在朝中任国史院编修,留下一首《轧赖机赋》,详尽记载了蒸馏酒全过程。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应该说,不管是自己的发明还是外国传入,蒸馏酒最迟起源于元代的说法应该比较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