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的几位神童,为何大多十几岁就夭

甘罗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征得吕不韦的同意,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蹴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由此可见甘罗的才智,不但同龄人不可比,就连一般成人也不如,神童也!曹冲典故“曹冲称象”,说明五岁的曹冲智力完全达到成人标准,其十岁时,智救库吏的故事更说明曹冲有高情商。《魏书邓哀王冲传》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的士兵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后来,那个仓库管理的士兵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咬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便没有再追究这件事了。项橐被世人尊为“圣公”,七岁时被孔子认作老师,《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世“项橐”就成为神童的代名词。七岁成为孔子师后,项橐名传四方,诸侯各国为了得到他相互暗斗,项橐不想出世,躲入山林,但最后还是成为牺牲品,被一把火烧死,时年十二岁。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方仲永王安石的《伤仲永》家喻户晓,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聪慧是先天的。世代以耕田为业,五岁的方仲永作诗,其文采和道理备受全乡的秀才称赞。此后,方仲永便以作诗为生,得之酬劳以赡养父母。但这样就耽搁了学习,十二岁时写出的诗,名气已经不大了,二十岁时沦落成普通人,最后方仲永以务农为生。元嘉北朝时有个叫元嘉的孩子,因为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件事情,被称为神仙童子。元嘉曾做过这样的表演:双手均拿著笔,左圆右方的画著,口中则一字不漏地背诵文章,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数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数目。他的脑子也没有闲著,正构思著一首五言诗,并用脚夹著笔把这首五言诗工工整整地写在在地面的纸上。他同时做著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无不惊讶万分。王戎七岁,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被认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盛的一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