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他,智伯,这两千年来有才无德的反

北京中科白癜风在哪里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hj/260665/

大家好,我是,欢迎大家一起和我品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中的三家分晋,是非常脍炙人口的故事。他描写了,赵、韩、魏三家联合把智家灭了,然后三家把晋国分了的故事。司马光只用了短短四百余字,将“晋阳之围”描写出来,不可谓不生动。

但是其中还留有很多让读者遐想,琢磨的空间。下面,请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

一、晋阳之战为什么能持续三年?

二、韩、魏两家是什么时候准备背叛智家的?

三、韩、魏两家为什么要等到赵家奄奄一息了再出手?

四、赵家的丞相张孟谈,怎么就能见到韩康子和魏恒子?

抛砖引玉,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读书。

《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年)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略)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略。因篇幅有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哈。

晋阳之围为什么能持续三年?

原因1:赵家参与策划了这场战争,早已经将晋阳当作根据地经营了很长时间。

《战国策》中有如下记载:

乃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之晋阳,君因从之。至,行城郭,案府库,视仓廪,召张孟谈曰:“吾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矣,无矢奈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廧之,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君曰:“足矣,吾铜少若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君曰:“善。”号令以定,备守以具。

《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简单来说,就是城池坚固、粮库充实、战略物资丰厚,百姓过得好,很得民心。这是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

原因2:智、韩、魏三家的军队里面,有人在划水。准确地说就是,韩、魏两家在划水,以待时变。这是敌人的内部矛盾。

原因3:赵家有必胜的信念和希望,因为在城外有他们的盟友。这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韩、魏两家是什么时候准备背叛智家的?

私以为,应该是在“智伯索地”的时候。当智伯向韩、魏两家要地的时候。来看看韩、魏两家的谋士都是怎么说的?

韩国: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魏国: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两家谋士之言都大同小异,中心思想就是等真打起仗来,肯定反水。两家的目标从来就不是“瓜分”赵家,而是“图谋”智氏。这就是说,从一开始韩、魏就没站在智氏这边,并不是说“临时起意”。

其实想想也明白,韩、魏两家给智伯当小弟,就算灭了赵家,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而联合赵家将智氏灭了,三家就能将整个晋国瓜分。不用说成熟的政治家,小孩都知道怎么选。但就是智伯不知道。

韩、魏两家为什么要等到赵家马上要挺不住了再出手?

韩、魏两家为了战后利益的最大化,真是算计到了骨头里。

1、战争初期划水,让智氏的军队去攻城,和赵家的军队硬刚。能最大限度消耗智家的力量,为给智氏一击毙命创造条件。

2、消耗赵家的军事力量,毕竟在这场战争结束,赵、韩、魏三家就变成了对手关系。把赵家消耗光了,韩、魏两家以后就更有优势。

3、为日后三家分晋,获取更多的筹码。这就像“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你不行了,我们再上,这样把我们体现重要啊。在以后分蛋糕的时候,也好讨价还价啊。

赵家的丞相张孟谈,怎么就能见到韩康子和魏恒子?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战争的情况: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韩、魏三家的军队包围了晋阳,并引水灌城,城淹到只剩六尺,连锅灶都沉入水里,生出了长脚虾,可人民却还没有背叛投降的意思。

这都惨成什么样了?

三家军队,把晋阳城围水泄不通。但是,张孟谈就是能轻而易举的简单韩、魏两家的君主,这要说没有外围帮助,谁信?

所以说,赵、魏、韩三家一直在密谋。他们早成为联盟关系了。

然后,再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这像是初次谈判,互相试探的阶段吗?根本不是。

这个对话就像是这样的:

张孟谈:你俩为啥还不出兵?

韩、魏两家:唉呀,时机未到啊。

张孟谈:什么特么时机未到,别给我找那么多理由!老子告诉你,我快挺不住了,你俩要是还不行动,就等着一起完蛋吧!

韩、魏两家:好好好,马上行动!

这是初次谈判的样子?这明显是本来三家已经商量好了,但是韩、魏两家要拖一拖,赵襄子实在忍不住了派人逼一把嘛,哈哈

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史记》,在描写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时,都是从“德行”或者“礼”的角度来写。

所以,当我们现在谈论起三家分晋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

“智伯就是有才无德,甚至连才都没有!”

“智伯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代表!”

智伯也就成了几千年的反面教材。

但是,私以为这评价有点严重了。智伯之死,无非就是阴谋水平不行,中计了,仅此而已。

那司马光为什么不在《资治通鉴》里写明白呢?

因为所谓的阴谋诡计,背叛算计都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那么问题来了,赵、韩、魏三家用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的方式消灭了智伯。赵、韩、魏三家又比智伯强了多少呢?

无非就是成王败寇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