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程平山,男,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诗经·秦风》《石鼓诗》年代新考”(项目编号:20FZSB)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田齐桓公是田齐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年代事迹因史料残缺混乱而模糊不清。古本《竹书纪年》、《史记》记载的许多与田齐桓公相关的年代事迹,学者持有众多的疑问与分歧。搜集相关记载而探寻历史真相,可以重构田齐桓公时期的史实。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者,嫡长子田午为了争夺田齐国君之位,杀死了父亲田侯剡与太子喜;田齐桓公“杀其君母”者,田午后来又杀死了父亲田侯剡的正妻;这是一场争夺权位的内乱。田齐桓公篡位后,诸侯讨伐田齐,田齐桓公朝周天子得以脱困。田齐桓公大兴文教,设置稷下学宫,影响深远。田齐桓公的史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田齐的历史以及田齐与魏赵之间的攻伐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齐威王时期齐国对赵国、魏国的政策。
[关键词]田齐桓公;田侯剡;孺子喜;君母;史实
本文原载《山东社会科学》年第9期,参考文献及注释参见本刊原文。欢迎转发与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联系人:孙老师。转载请注明来源!配图均来自网络。
田齐桓公是田齐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然而由于史料残缺混乱等原因,他的年代事迹很不清楚。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田齐桓公“杀其君母”是《史记》等传世文献失载的;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学者以往因缺乏详细考证而失联众多重要的史实;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唐代以来学者不明所以,清代以来学者辑佚古本《竹书纪年》于此亦无考证。《史记》所记载的田齐年代事迹存在严重的错乱缺失,学者对许多与田齐桓公相关的年代事迹持有疑问与分歧。总之,学界以往对于上述史实多作碎片化处理,缺乏关联性研究,遂造成一系列事件之间的关系脱节。田齐桓公的史实未形成专论,并与其他田齐国君的年代事迹相混淆。笔者拟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资料相结合,详细考证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田齐桓公“杀其君母”以及田齐桓公的其他相关事迹,探求诸多事件的真相并澄清诸多误解,重构与解读田齐桓公的史实。
一、田午篡位及相关史实春秋战国之际,田氏自田成子开始控制齐国政权,姜氏国君成为傀儡。田和之时,田氏列为诸侯,姜氏末代国君齐康公被迁至海上,田氏取代姜氏而全面管理齐国成为定局。《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司马贞《史记索隐》:“《纪年》‘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庄子后有悼子。盖立年无几,所以作《系本》及记史者不得录也。而《庄周》及《鬼谷子》亦云‘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而有齐国’。今据《系本》《系家》,自成子至王建之灭,唯只十代;若如《纪年》,则悼子及侯剡即有十二代,乃与《庄子》《鬼谷》说同,明《纪年》亦非妄。”又曰:“《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春秋后传》亦云‘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与此《系家》不同也。”比较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的记载,可以发现二者明显不同。
第一,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记载的世系年代存在巨大差异。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田氏家族族长、田齐国君继位顺序是田庄子、田悼子、田和、田剡、田午,而《史记》则作田庄子、田和、田午,古本《竹书纪年》较《史记》多田悼子、田侯剡二世,田侯剡是湮没的田齐国君。《史记》仅记载“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而不及田侯剡,是《史记》所依据的文献失载而《庄子》《鬼谷子》有记载。所以,其中的缘由并非田齐桓公午篡位后企图将田侯剡的历史予以抹杀,而是文献记载的脱漏。田侯剡继田和而为田侯,田侯剡为一世。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桓公即田侯午,午立十年弑齐康公及其子,绝姜姓之祀。……予谓剡即田侯午。”黄奭《黄氏逸书考》亦说:“桓公即田侯午,午立十年弑齐康公及其子,绝姜姓之祀。”黄奭说源自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区别田侯剡、田桓公午为两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今按:黄氏此条,盖误读《索隐》田剡立后十年,田午弑君及孺子喜之文而误。康公于十九年迁海上,至二十六年而卒。其时乃田侯剡六年。其后三年,田午弑君,乃指田剡,非康公矣。”笔者案:钱穆的纠谬是正确的。根据前揭古本《竹书纪年》《春秋后传》,田侯剡十年,田午杀田侯剡及其孺子喜,田午即田桓侯午。这充分证明田午、田剡不是同一人。齐康公十九年,田和立为侯。“立二年,和卒”系采用明年改元计算,其实应该是当年改元,即田和在田(陈)侯之位三年,于齐康公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在位。二十一年,田和卒,田侯剡继位。“二十二年,田侯剡立”者,齐康公二十二年当田侯剡元年。“后十年”,自元年数起,田侯剡在位十年。
第二,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记载的田齐国君称谓存在巨大差异。《史记》称“齐侯太公和”,古本《竹书纪年》称“田侯剡”“田侯午”。《史记》言公子完奔齐,“以陈字为田氏”。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识。古文字资料证实春秋早中期齐国陈氏作“陈”,春秋晚期战国作“”(陈下从土,属于文字书写的繁化)。十年陈侯午敦:“唯十年,(陈)侯午淖(朝)群邦者(诸)侯于齐,者(诸)侯享(献)台(以)吉金,用乍(作)平寿适器敦,台(以)登(烝)台(以)尝,保有齐邦,永世毋忘。”十四年陈侯午簋、敦:“唯十又四年,(陈)侯午台(以)群者(诸)侯献金,乍(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釴敦,台(以)登(烝)台(以)尝,保又(有)齐邦,永世毋忘。”“(陈)侯午”“保又(有)齐邦”,证明“(陈)侯午”即古本《竹书纪年》的“田侯午”,“田侯午”之“田”字即“(陈)侯午”之“(陈)”字,陈氏源自陈国,田、(陈)只是通假。所以,田和、田剡、田午是田(陈)侯;田剡初为田(陈)侯,至其六年齐康公卒而为齐侯,犹称“田(陈)侯”。田和、田剡的谥号不明。田午的谥号为桓公,其子为齐威王。陈侯因齐敦:“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戴,大慕(谟)克成。”齐威王初为陈侯,后为王。
第三,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记载的田午身份存在巨大差异。《史记》记载田午是田和之子,而《史记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没有直接的记载,需要考索。那么,田午的身份就成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