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你总共花了多少钱年轻人抱怨没三

秘籍君古文《战国策之秦策一》中曾有过一句话,贫穷则父母不子,出处是苏秦劝说秦王失败后,重回家门时,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嫂不给饭吃,父母也不与他交流,这让苏秦感叹人心凉薄。如今千年过去,这话的囊括范围更广泛了,没出息的子女也在其中。这不,春节刚过,大家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就有同事抱怨,回家过趟春节,花了三五万,年终奖都不够赔的,早知道不回去了。同事话音刚落,身边一众人纷纷点头附议,认同这一看法,财务小哥儿大力更是一脸愁闷,表示:“过节回家,没三五万根本进不了家门!”这感慨倒与苏秦的遭遇有异曲同工之处。过去,走亲访友过春节是一件愉快的事,小孩子向往,大人们高兴,如今几十年过去,节日的性质却变了,一代人感受不到乐趣也就罢了,金钱上也开始捉襟见肘。那么,大家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道理残酷。▲中国式过节:金钱的较量①“衣锦还乡”带来的经济压力中国有个词叫做“衣锦还乡”,在外务工一年的子女,回乡时都要衣衫锦绣,珠光宝气,一扫在公司的战战兢兢,出手阔绰,礼物按车载,给亲朋好友们留个“出息了”的印象。以我本人为例,今年回家过节前,给两家的老人都买了新衣作为礼物,还购置了不少年货和红包,总花销一万二。走亲访友,总不能穿的太寒酸,所以,我们一家四口也各自添置了一身冬衣鞋子,花销在七八千。以外,我还要在父母提醒下,给外公外婆他们购置礼物,给小辈们准备压岁钱和红包。最后,家门还没进,三万已经出去了。最倒霉的是过节期间的请客吃饭,我掐指一算,春节在家七天,老公和发小聚会吃饭掏了三四千,酒桌上了五六场,其中还不包括婆家的年夜饭。这一系列“长子长孙的颜面”都让我不堪重负,可却属于国人走亲戚的必要流程,不这么做,人家会觉得你小气抠门,一家子上不了台面。所以,但凡要回家过节的年轻人,回去前总要想方设法购买一身华服,女儿家要烫染头发买花戴,男子汉则要西装革履换新车,这一切都让年轻人宁愿在出租房里宅着,也不愿回家“挥金如土”,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富二代。②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要“上供”就像我们的财务小哥大力,春节刚进家的时候,父母喜笑颜开,可没多久就开始抱怨孙儿花钱了,字里行间的意思很明显,大力该“上供”了,毕竟农村父母不比城里人有退休金,大多数人还要干农活,而子女的孝敬便是他们改善生活的依仗。“不是说爸妈不该要,只是这一要,我的压力就更大了。”大力说起自己为了过节做的准备,一年到头攒不下十万,可春节七天走亲访友表孝心,积蓄就出去了小半。对比之下,同时小吴就聪明多了,他直接以疫情为由拒绝回家,只把给父母的年货和红包寄了回去,不用“衣锦还乡”,也不用跟亲戚们上酒桌,更不必发压岁钱,不到八千就搞定了所有。跟大力一比,小吴显得会过日子多了。▲如何降低过节期间的花销?①拒绝攀比,不要活在亲戚眼中以我为反面教材,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只为过年过节时“衣锦返乡”,其实这恰恰是虚荣的表现。人的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没必要活在他人的嘴巴里。只要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我们的世界就豁然开朗,“颜面”是虚的,只有日子是我们实实在在要去过的。②子女不要“报喜不报忧”以大力为例,他父母之所以会直接找他要“抚养费”,是因为他从未跟父母诉苦过,每次说起工作,总是一帆风顺,似乎每天上班只需要喝茶看报纸,这让他的父母认为儿子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花起来毫不手软。在我看来,报喜不报忧的年轻人就属于打肿脸充胖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就隐瞒自己的生活困难,反而会让自己被动活在困难之中。只有让父母明白自己的不容易,他们才会体谅年轻人的心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