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前年
地点:秦国
人物:公孙衍、张仪、李雠、甘茂、樗里子、公孙显
事件: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公元前年,秦惠文王去世,公孙衍想对付自己的政敌张仪,这个时候,李雠给公孙衍出谋划策说,想对付张仪,必须劳师动众,只需要把张仪的三个对手请回秦国就可以。
关于张仪,我们对他比较了解,一个和苏秦齐名的纵横家。这里介绍一下公孙衍、甘茂、公孙显和樗里子,这四人都是张仪的对手,有过节之人。
公孙衍:公元前年,公孙衍在魏国出生。他最初在魏国当官,后去秦国参军,并因功逐步晋升为将军,后参加河西之争,公孙衍凭借军功,获得了秦国最高级别的爵位--大良造。公孙衍得到大良造这个位置,下一步希望成为相国,这个时候张仪来到秦国。
公孙衍和张仪不同的政见,秦王认为张仪更有能力,就任命张仪成为新一任相邦。公孙衍大失所望,在加之张仪在朝堂上对公孙衍的排挤,不得已离开秦国投奔魏国。魏国没有亏待他,任命其为犀首,统领魏国军队。
在魏国的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接着公孙衍和惠施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
他们的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但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五国君主虽互相称王,但是合纵抗秦的初衷却没有达成。
合纵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魏惠王为了联合秦国对抗齐、楚的入侵,改任张仪为魏国相邦。
公元前年,魏惠王去世。继位的魏襄王期望通过合纵,夺回被秦国侵占的河西、河东之地。于是,力主合纵的犀首公孙衍被魏襄王迎为相邦,而张仪则被逐回到秦国。张仪和公孙衍的矛盾真可谓大啊!
公元前年,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孙衍,他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接着公孙衍也没有闲着,在他的策划下,新一轮的合纵又开始。秦惠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经过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
没有去处,只能再次回到了魏国。在魏国这段时间,他基本上被边缘化了,历史很有意思,公元前年,秦惠文王薨,其子秦武王继位,公孙衍又被被秦武王迎回秦国,出任秦国相邦,执掌国政。张仪再次被他赶出秦国。
战国策中一篇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就是写的这个时期。
再来看看文中提到的张仪三个对手。
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文王的机会。从这里说甘茂应该感谢张仪给他接近秦王的机会,甘茂被张仪引荐后,被秦王拜为太傅,教导秦国公子们。甘茂喜欢兵法,让张仪推荐他去带兵,秦王就投其所好,派他带兵。当秦惠文王去世以后,甘茂曾经做好秦武王的老师,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所以想撤换他,所以来征求甘茂的意见,甘茂曾经当过秦武王小时候的老师,对他颇为倚重,预拜甘茂为相,替他领兵。甘茂知道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当秦武王征求甘茂处置张仪的意见,甘茂没有给张仪说好话,目的就是取悦秦武王。甘茂是由张仪推荐给秦惠王的,后来又安排他进军营,但是甘茂都忘了这些,关键时候落井下石。
公孙显,历史上记载不是太多。
看看樗里子和张仪的关系,在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张仪之残樗里疾。
樗里子嬴姓,名疾,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樗里疾实为秦国能人之辈,最视樗里疾为眼中钉的就是张仪,原因张仪一直受樗里疾压制下,久无出头之日。因而张仪看中樗里疾与秦王因血脉关系而存在的嫌隙,决定以此大做文章。
张仪采取的计策第一步便是进言秦武帝重用樗里疾,派其出使魏国,以示两国交好,接着有向楚王进言,举荐樗里疾为相国。
正在樗里疾出国期间,无暇顾及朝中事务,张仪让便趁机在秦武帝耳边进献谗言,这个时候正逢楚王送来书信推荐樗里疾为相国,秦武王原本对樗里疾的声望有所忌惮,知其有背叛意图,大怒不已。樗里疾没办法,无奈只得深夜逃出楚国。樗里疾一定恨透张仪这个小人。
言归正传,公孙衍想陷害张仪,他没有主动出击,而是把张仪的三个对手请回秦国,这样张仪就会失宠,彻底边缘化了,不久张仪在秦国出现危机,不得已出逃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