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王进与史进出现在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王进本为北宋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为殿帅府太尉高俅为帮闲时曾被其父王升一棒打翻,发迹后特意寻仇,王进无奈和寡母逃离汴梁,途经史家村,收史进为徒。其后王进往延安府投军,再无消息。史进与少华山草寇交好之事被人揭发,为保结义兄弟,烧毁庄园往关西投奔王进,后为梁山好汉相救,随之到梁山泊落草。《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出现在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由于小说第一回形同楔子,周进也可谓是儒士形象的首席出场者,他皓首穷经,沉迷于制艺而难以自拔,但六十多岁未曾中榜,只能以坐馆为生,饱受嘲弄冷落,后到省城做生意,路经贡院,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幸有同行客人救醒,并襄助为他捐了监生,才得中进士。周进自知考学不易,提拔了和自己同样贫困潦倒、年老志颓的范进,两人遂结师徒之谊。《水浒传》与《儒林外史》将两位名字相同的师徒置于文本之开端颇有深意。“进”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登”,有前进、进仕之意。《礼记·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注曰:“进士,可进而受爵禄也。”“进士”不仅承载着优秀士子的名声,也承担着国家社稷、百姓兴亡的重任,所以“进亦忧,退亦忧”。但《水浒传》开篇正是佞臣当权、王道倾颓之时,《儒林外史》开篇则是被八股崇拜、名教尽毁的阴云所笼覃,都是破而立的最佳时机,皆需要有识之士更“进”一步。宋代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清代思想管控严酷,文士更是举步维艰,此种境况下,武不能安邦,文难以治生。两部作品反映的都是下层社会人士的悲苦遭际,前者写武人在恶势力欺压下的不得已犯禁,后者写八股文人的种种荒唐行径,描武画文中却都暗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两书作者迫切希望这种不公、黑暗、溃烂且畸形的社会有所改观,故而在开篇凸显王进之危机与周进之窘迫。古汉语中,“进“亦含推荐之音,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日:“忌进孙子于成王,”“四进”是封建社会中兼具代表性和极致性的人物形象,从而成为两书作者开篇描写的重点。所谓代表性,是他们代表了两书后文造的一系列人物群像,具有这个群体的主要特征。所谓极致性,是他们有在健康社会环境下最不合理的人生经历,而在形的社会中他们的行为却被合理化了。《水浒传》对王进的人物塑造和远遁避祸的结局描写与《儒林外史》中王冕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恰恰体现了“龙非无尾,一使人见,则失其神矣”的真意。两书作者以统括全书的理想型人物开篇,王进被高俅报复,如若不走,将会被置于死地;王冕为名声所累,不想同危素,知县等人沆瀣一气,其人“洁然之气,至死不衰。其制行若不合于中行,斯亦一世之奇士也”!但朝廷为好臣贼子所把控,也们只能选择游离于官体制之外,正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王进前往延安府投军自此消失踪迹,王冕隐于会植山,再也不与官家有所来往,他们是逃脱社会倾轧,运离利纠纷的理想隐士代表。《水浒传》给梁山好汉设定的最好去处就是远遁避祸,如李俊与“太湖四杰”海外立国,燕青隐迹埋名,只有离开风云诡谲的朝堂才得以善终。周进与范进更可谓是代表性和极致性的体现,他们是与王冕品行才华相悖的庸人,虽不是作者推崇的真名士,却也不是市侩庸俗的假儒士或浮躁蒙昧的伪名士,师徒二人只是将个人的全部追求都纳入到封建社会推崇的科举考试之中,人生模式和学习格局已经定型,丧失了正常思考的能力,最终被逼入疯癫的境遇。周进读书几十年,科举不第,又总是被人嘲笑连秀才也不得中,就算是吃斋这件事也被拿出来打趣:“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周进为人怯弱,被人羞辱不敢反驳一句,又不识他人脸色,拙于变通,被人辞退之后日渐艰难,人生大半不如意在他参观贡院时涌上心头,他才一头撞在毕生求而不得的号板上。范进更因中举后发狂成为腐儒的代名词。古汉语中,“进”又有进言、进谏之意,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曰:“时时而间进。”“四进”的人物设置又是两书作者对统治者的进言。如写王进,意欲凸显“劣币驱逐良币”之思,高俅怀挟旧仇,偏生是王进的顶头上司,王进敢怒不敢言,去延安府投军正显示了有冤无处申的无奈。高俅是宋徽宗为端王时的亲随,惯会奉承,只因“踢得两脚好气毬”而发迹,加之为潜邸旧人,无德无能却受到徽宗器重,官运亨通坐到殿帅府太尉的位置,地位难以撼动,及至宋江、卢俊义为他所害,也不过得一句“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的责骂,连官都未降一级,可见荣宠深厚。王进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亦被他视为虫蚁草芥般,更逞论普通百姓。再如写周进,乃凸显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之戕害。周进一进贡院,“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这种追求“仕进”的狂热风气让众多士子在八股浊流中漂泊挣扎,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愈发贫瘠扭曲,天性与热情被几十年的日夜苦读所压抑,善良与灵性被八股文论所禁锢。可以说,“四进”的幻灭结局是两书作者无法扭转现实的悲悯之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