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历史上,秦国、齐国和楚国是战国时期几个强大的国家,他们互相攻伐,往往会导致周边小国的灭亡。
而在刚刚进入战国时代时,原来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分成了赵、魏、韩,而其中的魏国在战国初期取得了称霸的地位。
由于魏国的统治者进行了首次变法,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史称魏武卒,首次取得一次规模较大的胜利,击败了秦国,取得了河西之地。
在战国初期,魏国在中原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他各国对其十分忌惮。但这种辉煌的时期,仅仅存在了几十年,王位传到了魏惠侯时,魏国的实力开始有所减弱,慢慢走向衰落。
历史上对于魏国的衰落的非议众多,一方面可能使魏国连年征战,耗空了国力,另一方面也有人说魏国有好的大臣出谋划策,使得国家的政治战略走向失败,从而走向衰落。
01众多志士能臣的流入别国
在那个时候,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魏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初期称王称霸,正是因为魏国名士李悝进行变法,使魏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练就出强大的魏武卒。
而秦国也正是由于商鞅的出现,进行变法,也使秦国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而后又有白起王翦等名将的相助,使秦朝成为战国数一数二的大国,最后秦国积蓄力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而魏国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国内的人才流失到他国,此消彼长,国内的人才没有得到补充,别国不断流入人才,导致魏国越来越弱。
而就这种情况,魏国的统治者也没做出补救,依旧我行我素,狂妄自大,导致魏国的朝中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
在秦国进行变法的商鞅,就是因为得不到重用,而选择了脱离。兵家孙膑也是魏国人,后来由于遭到陷害而选择去齐国。而魏国的名将公孙衍也是因为受不到重用,被秦惠文王请到了秦国,他后来被称为犀首。
纵观来看,秦国,齐国等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国内进行的变法,而这些推行变法的人就来自于魏国,美国人才的流失使周边国家崛起,自身实力而受到衰减,导致魏国在夹层中越来越弱。02魏国统治者狂妄自大,无战略眼光
在魏国众多领土之中,有一块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地区是为国当权者的手心肉,那就是以富饶文明的河内。这个地区粮食产量高,周围没什么强大的国家,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成本,就能获得很大的粮食收益。
而在古代,粮食数量的多少往往能决定国家的走向,而这块地方,无险可守,也就是说其他国家也可以长驱直入地占领这个地区,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正是因为这块肥沃的土地被多个国家所盯着,所以魏国不得已,要在此驻守大量的兵力,花费巨大的代价才能保住这个地方,这么一算下来有点得不偿失。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的大将吴起曾建议魏国统治者向西进,与中原各个强大的国家争夺河内代价太大,而且双方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获胜的概率也不是特别高。
这个地方如果举全国之力进行驻守,那么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造成后方空虚,这么一对比,他的战略价值就不大了。
如果魏国将兵力驻守在函谷关,就能防止秦国东出,还能伺机进取关中平原,一旦成功,那么魏国将有一个稳定的粮食产地。
进可攻,退可守,从而图霸中原。如果魏国能采取吴起的这条建议,那么统一中国的就不再是秦国而是魏国。
03强盛时期的魏国
反观秦国所处的地区,虽然秦国依靠关口可以阻碍魏国的脚步,但只要有耐心,做一个耐心的猎人,等秦国后方与少数民族争斗时就可以进取关中。一旦拿下,魏国就拥有了一个稳定的粮食产地,能够为魏国连年征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
而再去看秦国的地形优势,依靠函谷关就可以阻敌于外,驻守一两万人,就可以牢牢把握进入关中的咽喉要地,关起门来自行发展,实力渐渐恢复,又可以进去图谋中原。
而此时强大的魏国与弱小的秦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此时秦国还没有进行商鞅变法,实力在诸侯国中角落,而此时的魏国正处于鼎盛时期,虽然会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所获得的好处,是完全值得的。
而秦国此时内忧外患,国内的掌权者变来变去,周围又没有什么盟友,魏国完全可以举全国之力攻打秦国,以稳定自己的大后方,也可以获得重要的战略要地。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到魏国其实是有统一天下的实力,适逢其时,魏国完全可以拿下此时弱小的秦国,获得富饶的关中平原,即使问鼎中原失败,也可以函谷关据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魏国统治者的目光短浅失去了这次机会,一直举全国之力驻守河内之地,国家的气运被不断消耗,实力慢慢削弱,从而流落到被各国欺负来欺负去的国家,丢失了大片的领土,走向了衰落。
参考资料:《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