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章中的《国语》相比,中学课本中节选自《战国策》里的文章更多,例如《画蛇添足》《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等等。学习这些文章,既能够了解相关的历史史实,又能够增加文学素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丰富见识。而要学懂这些文章,也要更多了解《战国策》的相关内容。《战国策》简称《国策》,是一部贯穿着纵横家思想的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西汉末,刘向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诸侯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刘向认为此书乃“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于是将此书定名为《战国策》。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战国策》是经北宋曾巩访求补足的,已不完全是刘向编订的原来面目。《战国策》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书。它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时一地。此书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然而其主要的倾向则是反映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它所记主要人物大多为战国时代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之上的谋臣策士,作者对他们的言行、计谋大肆渲染,对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滕文公下》)的作用尽情鼓吹,纵横之势、长短之术、诡谲之计、诈伪之谋充溢全书。即便是儒、墨、法、兵各家代表人物,如孟轲、省卿、墨翟、韩非、吴起之流,一入其书,也无不带上鲜明的“纵横”色彩。《战国策)一书形象地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战乱频仍的民间疾苦,好似一幅幅恢宏壮丽的时代画卷。就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而论,《战国策》在先秦著作中堪称出类拔萃之作。从文学的角度看来,较之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战国策》显然更为出色;而与同属历史散文的《左传、《国语》相较,无论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语言艺术的圆熟以及文体的多样化方面,《战国策》都显示出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战国策》打破了“编年”的限制,它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它描写人物的面非常广泛,上自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老者年九十余”,少者年方“十二”;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无不收罗于篇中。不但以写人为中心,而且使所写人物各具风姿,这便是《战国策》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主要特色。这一特色在该书中出现较多的“士”、“国君”、“太后”等三类人物形象系列里表现尤为突出。如策士形象中苏秦的坚韧倔强,张仪的奸险狡诈,陈轸的圆滑机智,公孙衍的老谋深算,都称得上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战国策》巧于比喻,寓理于形,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的道理;又善用寓言,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脍炙人口的“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等寓言故事,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头。《战国策》叙事简明条达,还常常按照内容的需要随时引用《诗》、《书)、成语和民间谣谚,把古语、今语、口语、警策语等种种不同的语言因素自然、和谐地熔为一炉,构成浑然的艺术整体,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如“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行百里者半于九+”;“积羽成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色老而衰,知老而多”等生活气息浓郁,且富于表现力的佳语妙句,焕发出一种朴索而迷人的艺术光彩。战国策(西汉)刘向著精选¥3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战国策》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辩丽恣肆、气势磅礴。如苏秦形容齐国之强盛、临淄之富实道:“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汤。”综合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段,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因此,学习《战国策》节选的文章,对于提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有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掌握其中的典故、成语和寓言故事,更能够增长知识、涵养智慧、提升思辨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