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演讲稿

文:静逸阅读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局势比春秋时期紧张得多,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各个主要的大国已经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诸侯小国差不多都被吞并,等下的几个小国也都是作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而存在。

以前的兵器都用铜或青铜制作,到战国时期已经有用铁做的兵器了;春秋时期作战使用兵车和步卒,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出骑兵;甚至出现了以作战为职业的人。这个时候的战争伤亡是很大的。《孟子·离娄》中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句子,见当时战争的凶残程度。后人因此而称这个时代为“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贵族进入到战国时期以后,有的强大起来,夺权成为国君;有的没落了,连大臣也做不成,贵族阶层在这个时期逐渐消失了。当时各国的国君都重视实用,能使国家强盛,能使军队强大的,不管是什么出身都可以得到重用。

当时各国战争频起,每次作战,输赢双方都损失巨大。各国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尽量避免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上之策。在这种形式下,纵横家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个时期是纵横家们的黄金时代。

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谋划策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中对纵横家产生的背景和当时的两个最著名的纵横家进行了介绍。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秦国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个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

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代表是张仪,我们现在提到说客、策士或者纵横家,一般总是联想到这两个人。

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年轻的时候跑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但是秦惠王不理他,他在秦国穷得没吃没喝,只好回家。苏秦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狠拼命读书,夜里读书读困了,便用锥子扎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一年以后,苏秦再次出山,这次他改为游说山东诸国合纵,终于取得了成功,佩六国相印。他回家时,嫂子趴在地上,都不敢抬头看他。

张仪年轻的时候曾经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玉,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张仪回家以后,妻子嘲笑他,要不是到处游说,哪会挨打?张仪张开嘴说,看我舌头还在吗?妻子笑道,舌头还是在的。张仪说,那就行!后来他果然凭游说之术做了秦国的相。

朱自清先生是鄙薄战国纵横家们的处世哲学的。他认为这些策士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但是策士们向各国的君王进言,要研究战争的形式,设计巧妙的诈谋,还要因人因地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无疑都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的。

面对君王时的说辞就是纵横家们的演讲稿,记载这些演讲稿的书就是《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定的。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汉代的以来的儒家学者都对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持批评态度。刘向本人在《战国策》的序中也说,“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但是由于这些纵横家们“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曲折微妙的声口”,使得这些文章极有文学价值,刘向又说这些是“高材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宋代的李文叔也说有些纵横家们的行为“浅陋不足道”,但是记载他们说辞的文章“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

朱自清先生也对纵横家们没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只为揣摩各国君王的心思,为自己谋求功名利禄的行为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他们文采极高的雄辩文章非常欣赏。我们今天也可以通过读《战国策》来学习这些文章华丽的词藻和紧密的逻辑。

经典常谈朱自清著京东月销量1万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16购买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收录了十三堂古典文学常识课,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初窥中国古典经典的大门,是一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很好的入门读物。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