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时期有八百个诸侯国,但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7个强大的国家,这7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后人将其称之为“战国七雄”。
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先后消灭了这7个国家,实现了中华大地的第一次统一。值得一提的是,战国七雄最早期的时候,最强的国度并不是秦国,而是三晋之一的魏国。
巅峰时期的魏国打得秦国毫无还手之力,北方的赵韩、东方的齐国与南方的楚国都惧怕不已。那么,如此强大的魏国后来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魏国的诞生与崛起
西周覆灭、东周诞生,所谓的周礼名存实亡,各大诸侯国为了扩大地盘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与此同时,诸侯国内部也有着各自的明争暗斗,魏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魏国的诞生:三家分晋
魏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原本是春秋时期毕国的国君,西周覆灭后其后代沦为平民,并投靠了晋国的晋献公。
晋献公为了扩大地盘曾让毕万率兵灭了魏国,把土地分封给了他,这是魏国出现的第一步。
《史记》中有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后来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之下,毕万便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魏”,此为魏国诞生的第二个契机。
晋国内部曾发生政权争夺,晋文公重耳逃亡在外多年,所幸得到了毕万之孙魏犨的帮助,这才得以回到了晋国继承大统,从龙之功大于天,魏犨被封为大夫并承袭魏氏爵位与土地。
有了权力与土地魏氏一族便有了发展的基石,匆匆几百年而过,晋国逐渐由四大家族赵、魏、韩和知伯四大家族掌控,其中知伯的势力最大。
公元前年,知伯想要联合魏、韩两家吞赵氏一族的土地,结果却被韩、赵、魏三家击败,自此之后晋国大权落入三家手中,晋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年魏斯继位,这便是魏国历史上第一位明主魏文侯,定都安邑称雄图霸,赵、韩两家也在各自的封地建立政权,历史将此事称之为“三家分晋”。
2.两代君王变法图强
回顾战国七雄的版图便不难发现,魏国的西边是秦国,东边则是强大的齐国,北边是尚武之风的赵国,南边是疆域广袤的楚国,接壤处还有一个两面三刀的韩,可以说是一个五战之地。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魏文侯是一个有志向、有才华的雄主,为了改变魏国不利的局面,他大肆重用李悝、吴起、乐羊等人开始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场变法,史称李悝。
对内魏文侯改革政治、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后期秦国的商鞅变法都能从其身上看出李悝变法的影子,足见其变法有多么深远。
对外魏文侯奖励耕战、建立新的军队体系制度,历史上知名的“魏武卒”便是吴起一手操办起来的,以至于魏国可以西取秦西河,北夺河北平山、灵寿之地。
如何来形容此时的魏国呢?秦国完全被魏国封锁在了函谷关以西,齐、楚、韩赵皆是魏国的手下败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相比于魏文侯而言他虽然不具备雄才大略,但也称得上是守成之军。在位期间,魏武侯继续在魏国进行变法图强,土地、人口都得到了提高,为后来的百年霸业打下了基础。
每一个霸权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霸权的衰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魏国的霸权从巅峰到衰落经历了几十年之久,而这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便是魏惠王。
二、魏惠王的种种作为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孙,他登基之时是魏国最巅峰的时期,早期的魏惠王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君主,公元前年还举办了逢泽之会,宛若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标志着战国第一位霸主诞生。
只可惜,魏惠王执政后期开始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把魏国的百年基业推向了没落,影视剧《大秦帝国》所演绎的魏惠王便是后期的形象。
1.一叶障目导致人才流失
无论是魏文侯时期,还是魏武侯执政时期,他们都比较重视国内文化的发展,将人才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魏惠王时期魏国都城集中了天下大多数有志之士,比如商鞅、张仪等、公叔痤、龙贾和庞军等。
然而,魏惠王后期过于重视才子出身与魏国贵族,导致诸多的人才在魏国郁郁不得志。商鞅去了秦国开始了为期20年的商鞅变法,秦国建立起了一支足以媲美魏国的军队“秦锐士”,并将魏国打得大败。
张仪也因在魏国不得志去了秦国,协助秦惠文王搅动六国的“合纵政策”,屡屡击败魏国与其余五国的联盟,为何秦国东出函谷关奠定了基础。
甚至于魏国封锁秦国的河西之地也是在此时丢失的,史书记载“西丧秦地七百余里......”,然而这也仅仅只是魏惠王执政时期的缩影之一。
无论在什么时候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秦惠文王有大将司马错得以占据巴蜀,秦昭襄王有战神白起得以击败赵国、楚国,赵国因有廉颇和李牧才得以在战国中期成为强国。
魏国得以强大如斯,也是因为魏国的文化造就了诸多的才子,结果却因魏惠王闭门造车使得魏国成为了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中后期甚至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孙膑下山之后第一个去的国度便是魏国,但却因种种原因遭到了陷害被剜掉了膝盖骨,他便把这一份仇恨记在了魏惠王的头上,以至于有了后来的两场战国时期转折性的战役。
2.马陵道之战与桂陵道之战
战国中期开始,魏国的对外战争屡屡受挫,马陵道之战与桂陵道之战就是其中之二,史书记载:“东败于齐”,此两战最大的影响不在于战争本身,而在于它后期产生的负面效果。
两场战役失败后,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建立的魏武卒损失殆尽,短期内难以建立起一支强大而有实力的军队,使得魏国在与列国的外交中处处受制于人。
庞涓死后,魏国朝堂甚至要将其“弃之荒野任野狗啃食”,试想一下一个不重视人才的国度又有多少人愿意效力呢?没有人才的魏国与无识人之明的魏惠王成为了魏国跌下神坛的两个重要因素。
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为何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军事实力的强大,还有一方面就是艺术一般的外交手段与策略。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虽然各自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但战国初期魏国即使再强大,也依旧与赵、韩两国保持着合作关系,重视三家之间的同盟,魏、赵、韩甚至经常联合进攻其它国家。
可惜的是,魏惠王执政后一心想要称霸中原,围魏救韩、围魏救赵标志着三晋同盟关系的破裂,从此之后魏国不仅少了两个盟友,还多了两个强大的敌人,尤其是崛起后的赵国。
国家的发展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魏国止步不前的同时,它周边的秦国、赵国、齐国和楚国却在不断进步,此消彼长的情况下魏国的生存之地被急剧压缩。
魏国先后“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它的都城原本在安邑,但河西之地丢失后不得不迁都大梁,以规避秦国的威胁,魏国虽然还是魏国但却辉煌尽失。
三、魏国的结局
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发现,魏国的崛起在于先他人一步变法,魏文侯、魏武侯更是重视国内的文化教育发展,为魏国培养了大量的储备人才。
然而,魏惠王却不知道重视这些人,以至于人才为它国所用,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缺失。魏文侯、魏武侯时代能够屡屡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与重视赵、韩两国的同盟也有很大的关系,三家一体对外无懈可击。
只是,马陵道之战与桂陵道之战彻底破坏了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得齐国有机可乘一战崛起,这是一种军事上的缺失,也可以说是外交上的重大错误。
战国时期的魏国占据着河南、陕西、山西大片富裕的土地,经济上虽然很强大,却没有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军队。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后期慢慢成为了列国瓜分的目标,疆土也一点点被蚕食压缩,霸业走向衰落。
魏惠王晚年或许想要挽回损失,他曾多次发出求贤令,这才有孟子、惠施游访大梁。不过,这所谓的求贤令更像是作秀而已,他似乎一直沉浸在魏国过去的辉煌之中,不愿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错过了最后一个变法图强的机会。
战国中后期,列国之间征伐不断,想要变法已经没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魏惠王之后魏国的战略从进攻变成了全面防御,可即使倾全国之力防御也无法挡住秦国东出的步伐。
公元前年,持续年的魏国被秦国消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回首战国初期,最有机会与实力统一六国的便是魏国,可笑魏惠王将大好局面葬送。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史记·魏世家》、《尽地力之教》、《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