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一》)
注①说(shuì):游说,向人陈述自己的主张并使对方听从。秦王:指秦惠文王,名驷,战国中期秦国君主。书:书信。十上:呈献了十次。说:言论,主张。不行:不被采纳。②黑貂:紫貂。皮可用来制作裘衣,极为贵重。裘:皮衣。弊:破败。③斤:古代称金二十两(或说二十四两)为一斤,也称一镒(yì)或一金。尽:竭尽,用完。④资:钱财。用:财用,费用。乏:贫乏,生活困难。《吕氏春秋·季春纪》:“命有司发仓窌,赐贫穷,振乏绝。”注:“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绝。”⑤去:离开。归:指返回家乡洛阳。⑥羸(léi):缠裹。縢(téng):行縢,绑腿布。履:动词,穿(鞋)。蹻(jué):通“屩”。草鞋。⑦负:背着。担:以肩负担重物。橐(tuó):古代用以盛物的口袋,两头用绳带捆扎。⑧形容:容貌,仪容。枯槁:由草木干枯引申指人黄瘦憔悴。⑨面目:面孔;面貌。犂:通“黎”,黑。⑩状:神态表情。归:通“愧”,羞惭。色:面部表情。?纴:纺织。不下纴:指继续织布没有停手。?为炊:给(他)烧火做饭。?与言:跟他说话。?喟(kuì)叹:长叹。?以我为夫:把我当作丈夫。?叔:丈夫的弟弟。?是:这,这些。秦:苏秦自称。罪:罪过,过错。《史记·苏秦列传》:“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
译文
(苏秦)游说秦惠王的信呈献了十次,可他的主张始终没有被接受。这时苏秦的紫貂皮衣已经破败不堪,带来的百斤黄金全都用完了,自己生活所需的钱财费用也已彻底断了顿,于是他只好离开秦国返回家乡。回到洛阳的时候,腿上打着裹腿,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肩头搭着口袋,容貌黄瘦憔悴,面色黢黑,脸上写满了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妻子没有停下手里织布的活儿去迎接他,嫂子不给他烧火做饭,父母不跟他说一句话。苏秦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成小叔子,父母不把我看作自己的儿子,这些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呀。”
读后感
《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一章,详细讲述了苏秦出山、受挫、归乡、揣摩、再出山到成功、荣归的全部经历。苏秦投身于纵横事业时,秉持的方略是连横;但没有被秦惠王接受。后来带去打点关节的钱财告罄,只好踏上归程。
当苏秦风尘仆仆、狼狈不堪地回到家里,等待他的不是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安慰,而是妻子、兄嫂、父母的无情冷落。对此苏秦非常豁达,他丝毫没有责怪和怨恨家人,而认为是自己的无能和失败才造成这种状况。不能不说,如此强大的心理素质,正是苏秦接下来发愤揣摩、东山再起的基础。
从苏秦游说秦惠王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苏秦具有卓越的语言能力。比如,他为惠王分析当时的君主对天下大势认识不清,说道:“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其中“惽”和“乱”都是糊涂、昏乱的意思;“教”和“治”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迷”“惑”“沈”“溺”四个词的语义基本相同或相近,都有迷惑、沉迷不悟的意思;“言”“语”“辩”“辞”四个词均指游说巧辩的话语。同样的意思,变换词语来反复陈说,不仅避免了行文重复,使语言表达富于变化和文采,同时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述张仪刚出道时,曾跟楚国的宰相一同饮酒。楚相丢了一块玉璧,怀疑是张仪偷了,就把他抓起来,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抽了几百鞭子。张仪回到家,妻子问清经过,说:“唉,你要是不走上读书游说的人生道路,怎么会受到如此的羞辱呢?”张仪却是若无其事地对妻子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道:“舌头还在。”张仪便说:“足矣。”
游说之士凭借三寸之舌和非凡的谋略,为不同的诸侯国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合纵连横,翻手成云,覆手为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苏秦第一次出山,惨败而归,究其原因,大概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谋略。他回到家乡,需要尽快补上这一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