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刊载了北大法学院教授苏力的一篇雄文《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苏老师从宪制角度深刻论证了长城存在的必要性,一针见血地指出:
长城不只是一道墙,更是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
在文章的结尾中,苏老师还高屋建瓴地分析:有些决策及其实践,仅因其对国家影响深刻和久远,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注定是宪制的,甚至无论其成败,也无论其被视为军事、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甚或文化!长城就是其一。
也许限于篇幅,苏力教授在论证长城功能的时候,主要还是围绕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汉地农耕文明在军事交流中的博弈来讲,而且举例都是“北境长城”,也就是秦长城和他的“徒子徒孙”明长城的存在状况。
目前现存的长城古迹遗址中,有一段不得不提,而且他的修建时间和古老程度比秦长城还要早,那就是齐长城。如果说秦汉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利用地形优势优化关隘的设置,那么齐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防的又是哪个国家?或者可以这样问,齐长城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军事用途吗?
齐长城的西段从齐桓公元年就开始搞了(公园前年),而且到齐灵公时代(公元前年)西段基本就完工了,到战国的齐宣王时代,西段也完工。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军事残酷程度远超春秋时代,经常出现几万十几万人的大会战。这个时段,齐国在军事动员力和军队战斗力方面,在战国七雄中只能算第二档,秦、赵、楚的军事实力都要强于齐,在《孙膑兵法》中就有“齐人怯战”的论述。而且齐人打仗比较怂的名声远播其他战国六雄。对齐国来说,修一个长城,窝在里面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很正常的。
那么,齐人修长城防的是谁?这时候很可能马上就有读者拿出唐朝的张守节老师的《史记正义》中引用的《齐记》的话:“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以备楚。”看起来齐长城的功用很清楚了,就是防着南方的楚国。
但问题还没有解决,齐宣王修东段长城防的是楚国,但西段长城从齐桓公就开始搞了,防的又是谁呢?更突出的问题在于,如果齐宣王修长城防的是楚,那应该把长城修在齐楚的边界才对啊,问题是他修的长城,从地理位置上看,离着前线还有公里都不止,齐宣王是不是傻?
那么,齐楚的边界在什么地方?我们先搞清楚这个问题,再弄一下为什么齐桓公那个时候就开始修长城了。
齐楚两国原来并不接壤,中间夹着鲁国、宋国等更小的一些诸侯国。鲁和宋虽然是小国,但存在的时间很长,读《春秋左传》和《战国策》,齐伐鲁,齐伐宋的记载很多。齐国看起来很皮,而且比较欺软怕硬,和北方的燕国硬肛占不到便宜,就拿近邻南方的这几个小国打着玩儿。虽然齐人怂,但如果真打,鲁和宋加起来被齐国这个东方最大的诸侯国吊打也是很正常的,但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把鲁和宋灭掉,也是有原因的。
鲁国在春秋时代绝对是一块文化高地,这可是原来周公的封地,隆礼重道,面积很小,枪杆子不行但笔杆子强,《左传》有一些很有趣的记载,其他诸侯国的使节在使鲁的时候普遍都有畏惧情绪,原因就是鲁国的礼过于繁琐,程序复杂,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东道主讥讽为“不懂事”,不开化。
而宋国也不一般,这可是殷人的聚居地。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周朝使了一手妙招,搞了一个“兴亡继绝”的好戏,就是把原来夏和商的后裔圈起来移民,搞各民族大和谐。后来这一套不断被西方人学了去,比如美国人把印第安人杀的血流成河,最后还是划了几块地给印第安人当他们的自留地,给他们一定的自治权,也鼓吹和谐。
宋国就是殷商移民的聚居区。孔夫子曾经感慨:“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说明他要搞文化苦旅工程,查找殷商的礼,是要去宋国找。宋,代表了商周易代的“法统”,这个小国你也不能随便打。
虽然春秋无义战,但那个时候大家打仗还是“要脸”的,很多战争都是“君子战”,宋襄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到了战国,大家都“不要脸”了,真正开启了冷酷的战争机器,厮杀烈度急剧上升,很多在春秋时代存在的小国,到了战国时代都迅速消失了,鲁国和宋国无法在战国时代存活,也就很正常了。
齐湣王三十八年“齐伐宋,宋王出亡……,齐南割楚之淮北”。这一仗不但灭了宋,而且把原来属于楚国的淮北也抢了去。楚国也不甘心,两年之后又夺了回来。于是齐楚两国在这个地方反复进行拉锯战,这个地方的彭城等地简直成了类似现在中东的“加沙地带”。
也就是说,鲁、宋被灭之后,齐和楚这两个大国才接壤了。
很显然,如果齐国修建长城,应该在这个地方设关卡好好搞搞。但看齐长城的位置,并不是。这就很有意思了。
再回到上面第一个问题,齐桓公修长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观察者网读者里还是有高人的,“观网老司机”留言如下:
长城最大的作用是防止战略物资外流和控制贸易、收取关税、打击走私!什么人在自毁长城自然就一目了然!
非常精到地指出了这一点。齐桓公身边有当时华夏最一流的经济学家管仲辅佐。
管仲除了给齐桓公出谋划策说要搞手工业、发挥货币的流通左右之外,提出了一个极其关键的政策:国家要垄断盐铁,也就是盐铁国有化。
管仲搞出来的各项经济政策都不同程度地让齐国很快富裕起来,但重要程度有差别,盐的国有化比铁的国有化和发展手工业都要重要的多,为何?因为齐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管子·地数》已经论述颇为详细了。但普天之下,产盐的地方并不多。齐国有大片的滨海之地淤积平原,“海滨广斥”,自古产盐,天下都吃齐国的盐,那么好了,管仲搞垄断,就是要卡其他各国的脖子,这就跟中东油霸也把石油的开采和销售当成重要的外交手段一样。
论述自此,齐长城修建的原因也就逐渐清晰了,它其实没多少军事用途,主要是帮助国有垄断盐的,防止盐走私。
从战国时代孟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一窥一二。《孟子》中“关讥而不征”这个短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是孟子的理想世界应该有的状态,意思是各国关卡之处不要征税。我们可以反推,当时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关卡都在征税,让孟子很不爽。
看当时的战国地图,齐国西有黄河、济水和韩赵魏隔开,再修一条长城,设关口征税,让民盐无利可图,除了卖给国家也就没有其他选择了,这恐怕是齐长城修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