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齐崛起互争霸,为何楚国成为这场争霸的牺

前言:战国初期,魏国因变法而强国,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霸主。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像战国中后期的秦国一样,魏国的强大引起了他国的忌惮,因此其他各国纷纷展开行动,以图终结魏国的霸业。

随着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魏国引以为豪的魏武卒被消耗殆尽,魏国的霸业也随之中止。与之相对的,则是魏国东西两侧,齐国和秦国的崛起。

秦齐崛起互争霸,楚国成为这场争霸的关键

战国初期,魏国因为最先开始变法,在制度上占据了优势,所以很快就成为了战国初期的霸主。不过,魏国的崛起,却给别的国家带来了重大的灾难,尤其是秦国和齐国。

首先是秦国,秦国需要河西之地,来完善函谷关天险从地图上看,秦国的函谷关北边有黄河阻隔,南边有秦岭天险,易守难攻,十分好守。但是这一切都有个前提,那就是秦国拿下河西之地。

所谓的河西之地,就是黄河西边的土地。河西之地只有在秦国手中,这样函谷关北部的天险才能有所保障。因为岸边的军队打上岸的的军队是有天然优势的。比如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军队在岸边,而楚成王的军队则正在渡河,宋襄公身边的谋士就对他说道: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史记·宋微子世家》

大概意思就是敌方军队多,我方军队少,不如趁着他们渡河时攻打。这足以证明,岸边的军队打上岸的的军队是很有利的。

可惜,秦国的运气不是太好,春秋时期有霸主晋国,战国初期则有霸主魏国,以至于历代秦君奋斗了数次都无法将河西之地夺回。

因此,魏国霸业只要存在一天,对于秦国来说就难受一天。只有魏国衰弱,秦国才能崛起。

其次是齐国,齐国需要打破联盟壁垒,对外寻求突破齐国和魏国一样,都是卿大夫篡位得来的国家,前者是田氏代齐事件,后者是三家分晋事件。然而,三家分晋事件带来的影响是恶劣的,因为它将周礼彻底的践踏了。

其他诸如秦国、燕国、楚国等国家,都是祖上积累了许多的荣耀和功绩,才换来了诸侯之位。比如说秦国,秦国在东周初期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换来了诸侯之位。又比如楚国,战国初期的楚国,疆域最大,却仅仅是个子爵(西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可见,爵位的获取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赵、韩、魏这三家却如此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爵位,怎么能不令这些老牌诸侯国愤慨呢?

因此,当时的赵、韩、魏三家的处境其实不容乐观。好在,魏国的魏文侯是看得清局势的,哪怕当时魏国是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也要将赵国和韩国仅仅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三晋联盟。《战国策·魏策一》中就曾经记载: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构与己也,皆朝魏。

齐国这里也是如此。齐国和赵、韩、魏三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于齐国的爵位还是魏武侯帮他要来的。因此,在田氏将吕氏取而代之的那一刻,它就已经被牢牢地绑定在了魏国这辆战车上。

可是,田齐可并不想一直被捆绑在三晋联盟上。

齐国和晋国,同样是春秋时期的大国。而田氏更是完美地夺取了吕氏的政权,得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齐国,这让野心勃勃的田氏怎么甘心屈居人下?

因此,当魏国和赵、韩两国相继发生矛盾以后,齐国马上就派兵支援,并相继产生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著名的战役,将魏国从霸主之位上拽了下来。

魏国的衰弱,使得秦国和齐国迅速崛起。而在秦国和齐国崛起以后,便逐渐呈现出东西争霸的态势,在这场争霸之中,楚国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争霸的关键。

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在当时的极西之地,齐国则位于当时的极东之地,两者之间相隔着赵、韩、魏三晋之国,再加上一个楚国。

按照当时的国力,韩国面积狭小,国力孱弱,一直以来都是战国之中弱小的存在;魏国刚刚遭遇惨败,实力强悍的魏武卒想要彻底恢复还要很久;赵国当时还未进行变法,外有胡人侵扰,内有中山国将赵国领土一分为二,无暇他顾。

只有楚国,疆域辽阔,先前也刚刚经历过吴起变法,最适合成为秦国和齐国拉拢的对象。虽然这场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依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楚国的国力,只是没有秦国那么彻底罢了。

因此,能否争取到楚国的支持,是维持自己霸业的关键。

齐国与楚国结盟,秦国暗中破坏,楚国成为这场争霸的牺牲品

楚国只有一个,但是争霸者却有两个,因此,秦、齐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只要拉拢到楚国的援助,那么另一个国家就必然会对楚国进行打压。因此,在秦、齐争霸的过程中,楚国早已注定沦为牺牲品。

楚国和齐国结盟,合纵联盟打击秦国马陵之战结束以后,魏惠王为了缓和与齐国的关系,发起了徐州相王运动。在此之前,中原诸国当中,只有楚国率先称王。因此,齐国和魏国互相称王的举动引起了楚王的不满,于是楚国和齐国爆发了徐州之战。

徐州之战,没有胜者。一开始,楚威王发动大军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威王听说以后,以田盼为将,反攻楚国,楚国战败。

可以说,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

而就在楚国和齐国互相攻打之际,秦国却在暗中积蓄着力量。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史记·魏世家》

此时的秦国已经在攻打魏国,不仅夺取了历代秦君梦寐以求的河西之地,完善了函谷关的遗憾,就连魏国的河东之地,也被秦国掠夺了一部分,它们包括汾阳、皮氏、及焦和曲沃。

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国不仅拥有了坚实的门户,还有了东出的资本。

秦国的强大引起了各国的恐慌,尤其是东南方的这两位霸主,齐国和楚国。因此,在苏秦的联络下,以齐、楚两国的合纵联盟形成,这也算是第一次合纵伐秦运动。

虽说在这次运动中,因为各国之间的心怀鬼胎,合纵伐秦运动以秦国的获胜告终,但是这次合纵伐秦的效果已经达到了。

首先,此时的秦国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国力强大,但是依旧不敢公然抗衡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史记·苏秦列传》中就记载,在这次合纵伐秦运动以后,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

因此,此次合纵伐秦的目的:打击秦国的嚣张气焰已经达到。

其次,齐、楚两国合作加深,共同抵抗秦国。如果说,在战国时期,唯一有实力能够阻止秦国崛起的国家,那么无疑就是齐国和楚国。此次合纵伐秦以后,齐国和楚国之间的联系加深,合作更加紧密。

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在合纵伐秦运动失败后的不久,齐、楚两国就再次联合发兵,攻占了秦国从魏国那里夺取的曲沃等地,将秦国东出的道路斩断,摧毁了秦国东出的梦想。

而遭遇了这些挫折的秦国也感受到了害怕,这才有了秦惠文王时期著名的攻韩还是伐蜀之争。

秦国攻取巴蜀,实力再次进阶,摧毁齐、楚联盟,楚国由此衰弱也许秦国是注定要统一天下的。山东六国,尤其是齐、楚两国对秦国的步步紧逼,使得秦惠文王不敢再向触手伸向中原腹地,取而代之的是攻取秦国大后方的巴蜀之地。

巴蜀之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而攻占了巴蜀之地的秦国,实力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毕竟,粮食产量,在战国时期实在是太重要了。

获取了巴蜀之地以后,秦惠文王对东出再次有了信心,只是碍于齐、楚联盟的强大。恰巧在此时,张仪又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前往楚国破坏齐、楚联盟,这就是著名的“张仪诓楚”事件。

张仪来到楚国后,以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为由,劝楚怀王和齐国断交。楚怀王听说以后,大为兴奋,便断绝了齐国的联盟关系。谁曾想,楚国和齐国断交以后,张仪却以商於之地六里假说商於之地六百里,欺骗楚怀王。

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疑惑,楚怀王为什么因为一块商於之地就背信弃义,最终被秦国欺骗呢?那是因为商於之地对秦国和楚国都十分的重要。

商於之地是秦国和楚国的交界之地,这里相比于楚国的江汉平原,是一处高地。秦国如果拥有了商於之地,就能对楚国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势,一举攻破楚国的郢都。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而在此之前,商於之地也一直是楚国的土地。只是因为此前楚国为了防备日益强大的魏国,将大部分的兵力调于楚、魏交界处,造成了商於之地的布防空虚,这才给了秦国机会,一举拿下商於之地。商鞅的封地就在这个地方。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战略的角度,商於之地都是楚怀王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商於之地如此重要,才让楚怀王“猪油蒙了心”,被张仪欺骗,从而造成了齐、楚联盟的破裂,楚国的衰败。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史记·楚世家》

总而言之,楚怀王在被张仪欺骗以后,就与秦国接连大战,并在丹阳被秦国大败,还被秦国夺取了汉中之地。自此以后,秦国关中、巴蜀、汉中连成一片,对山东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为日后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楚国则在此以后,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干涉秦国的东出。

结束语

楚国在地理位置上,连接秦、齐两个大国,且自身实力雄厚,自然会被秦、齐两国所拉拢。然而,楚国夹杂在两国之间,注定了其棋子的地位。无论楚国和哪一方结盟,都注定了它会被另一方打击,因此,楚国的衰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