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洪荒隐秘,尽在夜述封神
无意间听到“坐怀不乱”的成语,相信大家和我一样的反应,没错,夜述封神马上联想到一个人,他叫柳下惠。而经过历史的洗涤和现在网文的传播,柳下惠简直成了男人隐疾的象征,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露出恍然大悟且邪恶的微笑。
坐怀不乱其实,这是一个误传和谎言,而本期内容夜述封神就为大家还原真实的柳下惠。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人,真实姓名叫展禽。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被追封谥号为惠。因为他的封地在柳下,所以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
所以柳下惠是展姓和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坐怀不乱”最早出现于《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流传下来的故事大意是: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可归的女子。柳下惠害怕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共同取暖,并没发生非礼的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其实经过几百年“周礼”的影响,加上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盛行,那时候最讲究一个“仁”字。“坐怀不乱”确实是高尚的品德,但是柳下惠真正的德行在于”直道而事人“。
论语《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论语·微子》: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孟子·万章章句上》: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什么意思呢?柳下惠不会因为侍奉鲁国的昏君而感到可耻,不因为自己官职小而出世。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但是对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柳下惠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功名利禄,是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
所以孔子认为柳下惠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这可是极高的评价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坐怀不乱”,前面夜述封神讲过,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大肆盛行的时候,“礼义仁智信”是当时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也是伦理原则,所以那晚在城门下的如果不是柳下惠,其他人估计也会如此,比如唐僧。
坐怀不乱那么,“坐怀不乱”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首先从春秋时期发生到战国时候的荀子记录,这个故事中间有长时间的断层。而且所有记录的文献,都没有明确的出处。其次取暖的方式有多种,坐在怀中相拥同衣并非是唯一的方式,而且好累啊,那女人不重吗?即使有这样的情况,方式应该是有问题的。再者倘若有旁观者,那么众人早就应该口口相传柳下惠的仁义君子,而不是等到荀子才流传,且众人在一起,取暖就更简单,什么是柴火呀,一人脱一件外套给那名女子即可,根本不需要坐怀;最后如果没有旁观者,所谓”男女授受不亲“,那女子肯定不会说出去,而柳下惠是圣人,更不可能破坏女子的名声,更不会传言出去,那么事情是怎么被传出来的呢?再来看柳下惠的妻子的《柳下惠诔》:
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文中概括了柳下惠“蒙耻救民”的大德和“三黜”“不蔽”的坚定;而对于同样流传千古的”坐怀不乱“只字未提。
最让人震惊的是他死后的影响力,《战国策·齐策四》: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战国策秦国的军队途径鲁国攻打齐国,还要保护柳下惠的坟墓,靠近坟墓50步范围砍柴的,都要被处死。
所以,真相逐渐显露:
因为崇高的人格和品质,成为道德的典范,柳下惠被孔子孟子成为“和圣”,但是显然在”“义、仁、信”等方面他和不食周粟“的伯夷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而荀子显然是一个大V很有影响力,所以他便记录”坐怀不乱“的典故,从”礼“字上更加拔高柳下惠的地位,从此柳下惠的名声更是水涨船高。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几千年后随着文字含义的引申和转变,曾经”被遗落的圣人“居然成为了很多人口中的笑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难道,是荀子好心办坏事了?
对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柳下惠当我们掀开历史的一角,会发现文化总是出奇的有趣。以上就是本期内容,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