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博物馆藏·战国青铜马(其二)图源:微博
遗产君邯郸市博物馆藏·战国铜鎏金龙虎嵌玉饰图源:微博
遗产君在上一期中,我们已经见识到那些赵国祖先们创造的黑暗料理了。(点我回顾)
虽然那些贵族祖先们的吃法足够狂野,但是这不代表平民阶级吃的同样放荡不羁。
由于等级制度的存在,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饮食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因此也有不少属于平民的美食流传至今。
图源网络
如今我们常说的“社稷”中的稷,为粟米之意,也用来指代谷神,粟米和稷听起来似乎十分陌生,我们的先民也称这个作物为谷或黄粱,如今我们一般叫它为小米。
包括小米在内,黄米,大麦、小麦、大豆、稻米和麻子也纷纷被纳入了古邯郸人的食谱中。
在《战国策》、《史记》、《左传》等书中,也记载赵国人将粟米视为俸禄发放给官员,而评价一个人的财富时,除了赵国流通的刀币以外,家中粟米的数量也会被纳入评判的标准。
另外在-年我国对武安磁山文化的发掘中,也发现了总计约14万斤的粟米。
图源网络
由此可见,在赵国人的价值观中,粟米已经是弥足珍贵的食物了。
图源网络
说完了主食,我们再说说配菜。
在年前的时候,冶炼技术和锻造技术尚处在萌芽阶段。青铜器打仗是好物件,可是做饭就不太行了,这玩意它掉渣!
因此,即便我们有青铜鼎,有油,有肉有菜,但是你说整点韭菜鸡蛋吧,除非想一口青铜渣一口菜,不然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炖比较好。
不过勤劳的古人在吃这件事上永远是有着无穷的想象力的。
图源网络
上期我们所说的八珍,其中有一道炮豚,与一众食谱比起来就不那么黑暗,甚至有点美味。
取一只小猪杀死,掏空内脏,用大枣填满腹腔,再用芦苇将小猪裹起来,涂上混着草叶的泥巴,放进火中猛烧。
等到泥巴外壳坚硬,取出小猪,搓掉猪皮表面的皱皮。
用米糊涂满小猪的全身,扔进装满动物油的小鼎里,再把小鼎放进盛满水的大鼎里。大火烧开,熬制三天三夜,把小猪取出,和调料一起食用。
图源网络
这种做法虽然费事,但是就过程和食材而言,听着也比狼肝狗肠蚂蚁酱好多了不是吗?
在我国古代,猪并不是官方称呼,这个字一开始是东南方言,而没有成形字,唯一一次出现还是临时造字,被写作“豬”。
在那时,人们更倾向于将猪称作彘或豕,小猪则称豚。
图源网络
一开始,彘专指野猪,而豕则指家猪,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版图越来越大,野猪数量越来越少,彘和豕也就混为一谈了。
图源网络
在邯郸市博物馆的地下,则保存着大量的蚌壳与猪骨,其中不乏有装饰性的猪耳骨,在如今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将猪耳骨给小孩戴在脖子上压惊的习俗。
赵国并不是一个物资贫瘠的地方。
虽然赵国身处东周王朝的最北方,但是依靠邯郸的农耕区和北方的畜牧区,赵国依然能供给军队以及平民的生活。
图源网络
由于邯郸地区多年以来经过多次更迭,以邯郸为首的赵国也早早的完成了思想和民族的融合,而赵武灵王的政治主张也让赵国周边的区域变得日益稳定。
伴随着赵长城的建立,最动荡的北方也就此安定下来,似乎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疾驰而去。
图源网络
公元前年,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乱发生。
图源网络
这个一生操纵大局的国君被困在自己的内宫;这个一手铸就赵国霸业的君王落魄到掏树上的鸟蛋,剥树皮吃;这个奠定了赵国饮食无忧的霸主最后被活生生饿死。
图源网络
伴随着赵国的内乱、宰相肥义的去世以及胡服骑射变法的停止,一直被赵国压制的秦国则趁机发展自己的国力,一跃成为战国霸主,为年的纷争画下了句号。
公元前年,秦始皇的第五次东巡以病死沙丘而告终。
这个邯郸的孩子,在85年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帝王末路。
一个走时饥肠辘辘,一个走时满载而归。
-----End-----部分图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商务合作敬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