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看上去很简单,但后人对它的诠释也不统一:
朱熹:
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钱穆:
怀德。怀土:怀,思念义。德,指德性。土,谓乡土。小人因生此乡土,故不忍离去。君子能成此德性,亦不忍违弃。
刑,怀惠:刑,刑法。惠,恩惠。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谨于自守。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乞。
本章言君子小人品格有不同,其常所思念怀虑亦不同。或说:此章君子小人指位言。若在上位之君于能用德治,则其民安土重迁而不去。若在上者用法治,则在下者怀思他邦之恩泽而轻离。此解亦可通。然就文理,似有增字作解之嫌,今从前解。
先生说:“君子常怀念于德性,小人常怀念于乡土。君子常怀念到刑法,小人常怀念到恩惠。”
杨伯峻译文: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陈晓芬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心怀恩惠。”
理解这句话核心在于“怀”,其次在于“土”。
前三个翻译中都把“怀”作“思念”讲,其实翻译起来都感觉不顺,尤其是四个“怀”无法统一。朱熹自己都不能从一意而终,对怀刑的解释跟原文联系很弱;钱穆都翻译成了怀念,但怀念乡土、恩惠似乎还可,怀念德性如何解?怀念刑法更不好理解,事实上钱穆已经有把后两个怀翻译成“念及”的想法,可能考虑到前后的统一所以最终没有用这个译法;杨伯峻则前两个“怀”翻译成了“怀念”,后两个“怀”翻译成了“关心”,自己已经不统一了,而且“怀”字典中不见“关心”的义项。最后陈晓芬的“心怀”译法读起来还是比较通顺。
我们看看“怀”字的本意,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念思也。念思者,不忘之思也。其固有“思念”之意,但是不是某些场合下跟现在我们说的“心心念念”、“念念不忘”也有点相同的意味?
“怀”在做动词时除了“怀念”还有一重意思“:心里存有;怀藏”。
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佩紫怀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君子怀德、怀刑,跟怀怒、怀犹豫之计用法是一致的。所以“怀”在这里翻译为“心里存有”是通的,若想确切地表达孔子的意思,似乎翻译成“心心念念”也很好。
我们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土”如何翻译?四位译者都取了“乡土”之意,现代有人翻译成“土地”,取“财货”之意,感觉跟后面的“惠”重复,还是“乡土”好些。但这个“乡土”是否就是安土重迁,不忍离开故乡呢,我看也不确。我们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跟这句话对应一下,君子怀德故周,小人怀土故比,这个“乡土”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家乡啊,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是“人之过各于其党”中的那个“党”的概念,除了物理上的家园还有浸润其中的亲近人等。所以君子怀德怀的是惠及天下人的仁德,是公;小人怀土怀的是自己身边的亲族故旧,是私。
钱穆提到了另一个说法,“或说:此章君子小人指位言。若在上位之君于能用德治,则其民安土重迁而不去。若在上者用法治,则在下者怀思他邦之恩泽而轻离。此解亦可通。然就文理,似有增字作解之嫌,今从前解”。这个说法是表面通,但跟孔子的思想完全不一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理想不是君子怀刑,是君子怀礼!从此也可见这种解释是不通的。
所以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翻译:
孔子说:“君子心里想着的是德,小人心里想着的是乡土及自己身边的人;君子心里想着的是法度,小人心里想着的是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