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的编撰者,总是免不了对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太史公曰,班固在《汉书》中的赞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臣光曰。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三分天下的曹、孙、刘是如何评价的呢?
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并起,袁绍雄踞四州之地,其强盛无人能敌。曹操运筹帷幄,利用谋略剪除群雄,踏平天下。曹操采用申不害、商鞅的法术,兼取韩信、白起的奇策,设置官位任用人才,都依据他们自己的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深谋远虑,不惦记旧日仇怨。
最终能够总揽汉朝皇权,成就大业,是因为他的谋略见识最为优秀。因此,曹操可以称得上是非常之人,超世的豪杰了!从这段评语来看,没有批评全是赞誉,称赞曹操的谋略、用人、法术、见识,因此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才!
关于陈寿的这段评价,我个人认为,抛开史家笔法和政治立场,还是比较客观的。都知道陈寿《三国志》惜字如金,作为开篇的《武帝纪》,基本上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曹操的一生。包括曹操屠徐州、篡权都有记载,曹操也的确是不世出的奇才,谋略机变,用人权谋,军事指挥都是顶级水平。
当然,曹操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比如残暴好杀,制造徐州大屠杀;残杀名士边让、孔融;残酷镇压反对自己的历次叛乱;又比如曹操好人妻,曹操为人放荡不羁,逼死荀彧,冤杀崔琰等等。但这才是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实的曹操。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意志坚定,宽厚仁德,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有英雄的气量。至于他将国家政事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而心中没有疑虑,这是君臣都是大公无私的人,是古往今来的榜样。
在权谋机变方面,比不上魏武帝曹操,所以基业也比较小。但百折不挠,始终不肯屈居人下,察觉到对方(曹操)的度量必定容不下自己的时候,不只是为了追求利益,也是为了避开灾祸罢了。
陈寿曾在蜀为官,之后又跟随投降晋朝,晋承袭曹魏,因此《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所以曹操的传记是《武帝纪》,刘备作为割据政权,被陈寿称为“先主”。陈寿对于刘备评价也是非常允当的,刘备的优点“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终不为人下”。
同时陈寿还把刘备和曹操比较了一下,刘备机变权略,比不上曹操,所以地盘比曹操小。曹操当年曾认为天下英雄只有他自己和刘备,事实证明曹操看得很准,刘备在机权干略方面也的确比曹操差点。而且陈寿说了很有意思的一句话,刘备百折不挠不为人下,也是知道曹操不会容下自己,有避祸的想法。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忍辱负重,任用贤才,崇尚计谋,有勾践的奇才,也是一时英杰,所以能稳固占据江东,形成鼎足之势。但是孙权生性多嫌忌,残忍好杀,到了末年,这一情况更加严重。甚至于发展到听信谗言,不修养德行,废除杀害无辜的继承人(指孙和)。
这难道就是孙权给将来作为江东和南京之主的子孙能否千秋万代的谋划么?孙权之后的继承人,逐渐衰败,最终导致国家覆灭,恐怕正是因为孙权当年种下的恶果罢。
陈寿对孙权的评价,是明显的一分为二。首先肯定孙权是个英杰,能够“屈身忍辱,任才尚计”。然后就批评他猜忌,残忍好杀,晚年更是昏庸不堪,任用小人听信谗言,废杀自己的儿子,最终导致吴国灭亡。
三国志(中华国学文库·全2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9.8购买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