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和曹操非常相像,被评价狡猾过之,

五代十国初期最强的枭雄就是朱全忠了,他的人生历程与汉末枭雄曹操的经历极其相似,都是出身不好,一个是宦官之后一个是农家子弟,两人都是占据四战之地起家,最后都成为了一方霸主,两人的性格都是有名猜忌多疑,在战场上却拥有一样的果断睿智。毛泽东曾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开局困难的朱全忠

朱全忠原先是黄巢手下的一名将领,但是他看出了黄巢起义终究不过是一颗流星,只有投靠唐朝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所以他在黄巢进入长安的时候就投降了朝廷并在此后的剿灭黄巢的战斗中冲在前线,最后在河南地区站稳了脚跟,有了属于自己的根基。但是他的根基却糟透了。

在外部形势上,朱全忠面临着南北夹击之势,北边是战斗力变态的沙陀人李克用,南边则是黄巢起义的余孽秦宗权,两者一个占据山西一个占据两湖,对于固守河南平原的朱全忠有着绝对的地形优势,朱全忠还曾经企图利用宴会刺杀李克用,但是最终失败,这使得朱全忠与李克用之间的仇恨最深,战略形势上十分恶劣。

对内上,朱全忠面临的问题也是多多,河南深受了黄巢起义的荼毒,当地的经济生产受到了很大打击;但对朱全忠来说最致命的还兵马,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就是手上强大的军队,可是他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多少兵马,一部分人马还是剿灭黄巢时投降于他的起义军,但是这些部队哪怕对付比较弱势的秦宗权也不够。据记载当年秦宗权的部队十倍于朱全忠,这种兵力上的差距简直大的可怕。

不过朱全忠是幸运的,朱珍在没有受到打击山东地区招募了一万多人马,并且顺道劫掠了几千匹马。现在的朱全忠终于有了一支像样的军队了。此时南方的秦宗权正准备向北进军拓展地盘,秦宗权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看起来最弱小的朱全忠,但是朱全忠不是软柿子,他是一颗最硬最有菱角的石头,秦宗权将会在这里头破血流。

出人意料的朱全忠

秦宗权没有亲自率兵,而是让手下两员将领各率几万人马分兵并进成掎角之势,秦宗权部队根本不知道朱全忠此时部队已经得到了扩充,这支万余人的生力军是朱全忠对付秦宗权部队出其不意的杀招。

面对秦宗权部队筑起的连绵不断的营垒,朱全忠没有选择固守城池而是主动出击。朱全忠的理由就是对方分兵两路、兵力分散的态势的原因就是欺负我方兵力薄弱,但是现在朱珍带来的援军改变了这个战场态势,使得自己对一路敌人有了兵力优势,现在趁敌人劳师远征而来,集中兵力突袭必定能大获全功。于是朱全忠率领大军突袭秦宗权的一路兵马,一战之下杀伤敌人万余人,秦宗权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扼制,战场主动权在一战中回到了朱全忠的手中。

立稳脚跟的朱全忠没有休息,而是抓紧时机扩充自己的生存空间,他先是向西边的东都扩充势力,东都当时由李克用附庸李涵之和朝廷任命的张全义分别控制,可是在二人的相处中李涵之凌辱轻视作为儒臣的张全义,结果被张全义一次突袭给打回了李克用那里去,张全义出于对李克用的畏惧归附到朱全忠的手下。

朱全忠在控制东都洛阳之后就开始挤压东方的朱瑾朱瑄二人,他借口这二人心怀不轨暗中收买自己的士兵对他们开战。朱氏兄弟哪里是朱全忠的对手,不得不向朱全忠提出请和并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远离朱全忠的方向迁移。几年时间,朱全忠这个泥腿子就将自己的处境从危险的四战之地提升到了一方枭雄,当时的北方只有李克用的力量可以与朱全忠相对抗,但是朱全忠却比起李克用更受当时唐朝皇帝的喜爱。

相比于雄踞山西的李克用,身处中原的朱全忠对关中的唐王朝威胁更小,所以在朱全忠东征西讨的时候朝廷对他的行为采取了宽容甚至是纵容的态度,为了使得朱全忠势力范围的扩大更有名义上的合理性,朝廷甚至将远在南方的淮南节度使的名号赐给了朱全忠,朝廷希望利用李克用与朱全忠二人之间的矛盾制造一个新的平衡使得唐王朝能更长久的活下来,不过唐王朝却是在养虎为患。

朱温的诞生

朱全忠本名朱温,因为投降唐朝被赐名全忠,他之所以投降朝廷与大义无关,只是因为投降朝廷能给他带来最大化的利益。他完全不是忠心之人,他的忠心是建立在军事力量的平衡之上的,当实力壮大后就迫不及待地换回他本来的名字,朱温。

朱温与曹操何其相似,但是朱温却远不及曹操。因为曹操虽然多疑猜忌,但是却能容人,用人可以做到用人不疑。而朱温却做不到这一点,在朱珍带回兵马后不久就被朱温的猜疑逼迫的出逃,朱温的行事作风也是神鬼莫测,他与曹操的驭人手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曹操用的是敬畏,朱温用的是畏惧。

朱温最不及曹操的地方就是他的忍耐与克制,曹操掌控天子一辈子也未曾称帝,一生夺人妻子无数也没有超越伦常,而朱温作为被唐朝期以厚望的臣子,居然举兵攻打天子的行在,还杀掉了天子,这让天下大失所望。朱温在杀掉天子后还直接称帝成了众人声讨的对象,短视暴虐成了他的致命缺点,也使得他最后被儿子所杀害。

本文作者:屯垦西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