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饕餮盛

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roll/1587041.html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史书经典灿若星河,熠熠生辉的经典书籍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亦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粹,我们熟悉的著作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有“采前史遗事,旁贯异闻”之《汉书》,有“诚跨众氏”之《后汉书》,有“记事翔实”之《三国志》,更有《晋书》、《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等二十四史不能一一列举。这些经典的著作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也是人们借古鉴今的一面镜子。

研究中国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著作的两座大山:一是前面提到的司马迁之《史记》,二是司马光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通史,其编撰者是北宋的司马光。司马光(-)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当然,人们对其也许更熟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关于《资治通鉴》,司马光最初写成了战国至秦二世部分,共八卷,名为《通志》,后于年书成,前后历时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撰此事的原因一个是希望编写一部简明完备的通史,以此来消除人们研读史书时的疑惑和困难,另一个原因在于,司马光希望通过对照前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找出政治上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

无论是哪种史书,无论是何种体裁,无论这个人是有多么的正直,只要是人写就的,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个人的色彩,同时,历史本就是后人对前人的事件记录,因后人非活在前人的时代,即使记录得再怎么详实、公正,与真实的历史也会有偏差,因时代越久远就越难去辨别真伪。因此,即使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书的历史价值再高,人们对于其中所述的某些事件亦会有争议,《资治通鉴》也如此。

无可否认,《资治通鉴》的确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书,然而,对于从小接受白话文教育的现代人来说,读起此书来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即使我们读到带有释义的版本,也会有很多典故或是地名或是人物仍是混淆不清,而对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等更是一所无知,更逞论是甄别真伪了。

在我家的书柜里,就有一套20册的内含白话释文的《资治通鉴》,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这套书即使有释义我仍很多地方觉得涩难懂,知其义而不知解,半懂不懂,读起来尤为难受。幸而我遇到了《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作者熊逸。关于熊逸,网络上的简介很少,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他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他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其作品有《春秋大义》、《周易江湖》、《道可道》、《王阳明:一切心法》等等。《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是熊逸在年疫情隔离期间所著,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以个问题为抓手,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但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跟着《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去看看熊逸是如何为我们展开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的。

一、现代人有必要读《资治通鉴》吗?

历史,不光对是帝王将相借鉴的意义,对于我们普通百姓亦有非凡的价值。

《资治通鉴》是一部政治史,国家兴亡、君主贤愚、官吏良莠都是书中所着重的内容;它是一部军事史,此书中,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有完整的过程;它还是集经济、文化、历史评论于一体的史书。如此一部历史巨著,北宋帝王并没有如司马光著书时所期望的那样“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它的厚重并没有震醒沉睡中的宋代帝王,与之相反,宋代的治国之术可以说是糟糕,也许是保守的享乐,也许是一味的“后顾”却忘记了前瞻,从而使“汉唐盛世”的进取精神在宋代变成死板的守旧。

于现代人而言,《资治通鉴》不是一部沉重的帝王教科书,而是一部集商场、战场、职场、人事管理的百科全书:通过魏文侯和吴起的“看人五要素”,让我们知道“如何识别人才”;从“石门之战斩首6万”中,了解“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吴起强调君主之“德”,学会“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从“晋阳之战”中,明白“如何使人心所向,如何又会人心向背”;从周威烈王不得不封韩、赵、魏为诸侯中,懂得了“什么叫弱国无外交”……

所谓历史,它从不因任何事物而停止前进,也许其路可能曲折迂回,但它却不会改变其前进方向。历史之所以为历史,不但在于其发生的过程是如何的荡气回肠、惊心动魄,更在于其是后人的“前事之,后事之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历史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审查检讨当下行为,以此来规避未来的隐患或将隐患扼杀于摇篮中。一个国家如此,一个集体如此,一个团队如此,个人亦如此。读历史,就不能跳过《资治通鉴》这本书。

二、《资治通鉴熊逸版》与其他版本有何区别?

从古到今,以《资治通鉴》为底本著书的人大有人在,有帝王将相如康熙大帝,亦有文人学者如王夫之(明末清初学者,号船山先生)、柏杨等,他们所著的书多数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做评点或是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如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就是一部历史笔记,他的每一节都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引古鉴今。而柏杨的《柏杨版资治通鉴》亦注入自己的观点,大谈历史成败因果,就形式而言,与王夫之的著作属大同小异。

而熊逸的《资治通鉴熊逸版》与王夫之、柏杨的版本有着明显的区别。今人为何会觉得读古文史书难?其实,不仅在于古文的艰深难懂,更在于背后呈现的种种社会制度与文化思想、社会环境的碰撞,熊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读者逐字逐句解读,务必让读者读懂读透《资治通鉴》。

天呐!资治通鉴竟然还可以这样读……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购买

那么,熊逸是如何逐字逐句解读的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原著的朋友也许会知道,《资治通鉴.周纪一》的第一句话是“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事实上,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是第一时间就忽略过去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后有释文写着“起戊寅(前),尽壬子(前)”,我知道这是在说《周纪一》的起止年,但是“雍摄提格”“玄黓困敦”是什么意思我却是不知的。而这,在熊逸版的《资治通鉴》有详细的解释,这指岁阳岁阴中的名称,是太岁系统的纪年方法,同时,熊逸还解释了太岁纪年和历史观的关系。如果没读到熊逸的这本书,我想,在往后的岁月,我也不可能学到关于岁阴岁阳的知识。

诸如此类的解释还有许多,大家唯有翻开此书才能明白作者为写此书所下的功夫——遍读能查阅到的司马光引用史料读物两百多种,读司马光所未读,提供更有力的佐证。熊逸旁征引博,想司马光之所想,衡量其中之得失,此套书虽然已有洋洋洒洒80万字,但也才仅仅讲完《资治通鉴》的周纪一和周纪二而已。

三、《资治通鉴熊逸版》有着推理小说般的阅读快感

历史是个谜,历史之所以迷人,也正是因为历史是个谜,需要我们一层层地扒开迷雾,才识得“庐山”半真面目。

《秦谜》的作者李开元说过:“历史是永恒的谜,因为我们不能再回去。如果我不能给你提供最准确的史实,我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最准确的史实,是近于美的真;最合理的推测,是近于真的美,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在《资治通鉴熊逸版》里,熊逸用个相互独立、前后勾连的历史谜题,给读者们“爆”了一个又一个有趣又有料的历史冷知识,又抽丝剥茧般地层层推理,逐句分析,让我们享受到了推理小说般的阅读快感。

司马迁《史记》中有一篇《刺客列传》,其中有一个刺客叫豫让,但司马迁似乎更推崇荆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有豫让,相较而言,司马光的豫让形象更正面一些,为何?因为这个人物是司马光有意打造的。

豫让是智瑶的家臣,智瑶死后,豫让要去刺杀赵无恤为智瑶报仇,他先是诈为刑人想在赵无恤如厕时刺杀,但被赵无恤所抓,后又放了他,第二次豫让藏在桥底下,又被赵无恤所觉,这一次赵无恤没有放走他而是将他杀死。正所谓“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这才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在此,司马光想通过豫让的事迹将其打造成人臣无人二心的道德楷模。而这,也是司马光的所认为的正统思想。

但熊逸提出疑问:豫让真的是个忠臣吗?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段《资治通鉴》所没有对话:

“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hang)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从中可以看出,豫让不但做过范家的家臣,还做过中行家的家臣,最后才来到智瑶身边,赵无恤问他为何不为范家中行家报仇偏偏只为智瑶报仇?豫让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当然,这句话是出现在《战国策》中。

豫让所表现出来的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时代观念,熊逸将之解释为”委质为臣“,即是君主与臣签定的一种心理契约,但这种契约的约束力是来自于主君的态度:君主对臣以何种态度,臣子则以何种态度回报。在这里,熊逸在一层又一层的分析中,让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与家臣之间的关系:在身份社会里,你是什么身份,就有相应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当身份社会瓦解,规则就变成了你受到怎样的对待,就该怎样回报。

结语:

“以历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熊逸版》比常人更广阔的视角解读,让读者不再受文言文的“折磨”,不再受不懂历史冷知识之苦,加之熊逸融汇贯通中西之典故于其中,真正做到了“以史明鉴”,对读者而言,真的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饕餮盛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