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张奥平
本文核心观点: 平均和公平是两码事,平均的本质是不公平的; 公平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赏罚分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努力与收获成为相对的正比’; 公平发展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 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分阶段打消阶层固化’; 没有公平的效率是难以长期维持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是难有价值的; 三次分配是社会实现和平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一、平均和公平是两码事:平均的本质是不公平的
最近,社会关于‘公平式发展’的讨论越来越多,有些人认为公平就是平均,不再需要努力奋斗,只需要躺平,等着被平均就好。然而,平均的本质是十分不公平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平?公平一词早在《战国策·秦策一》中便有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这段话主要是讲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帮助秦孝公治理秦国时,注重公平无私,赏罚分明的一些政治举措。在惩罚方面,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在奖赏方面,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一切依法处治。若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经济得到充足的发展,军队实力不断增强,最终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公平一词正式形成理论解释是在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他在其中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所以,公平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赏罚分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努力与收获成为相对的正比’。
二、为何现在要强调公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
那么,为何近期国家层面如此强调公平?这背后有两点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在过去疯狂增长的时代,公平不是第一要务,需要通过公平打消掉的不公平矛盾还未显现;第二,中国目前不公平的矛盾正在逐步显现,其次,中国经济正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需要实现发展的公平。
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实现了实质的‘量速双增’。首先,从经济增速上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实现了9.5%的GDP平均增速,这是二战后众多经济体都难以实现的。其次,从经济总量来看,从年的0.46万亿,全球排名第7;到年的9.92万亿,全球排名第6;再到年的.60万亿,全球排名第2。所以,单从数据上来看,过去这四十年可谓是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四十年。
这四十年的发展,就像会议中指出的一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然,在这四十年中,公平并不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所以,有很多维度、很多领域发展至今是相对不公平的。但是,这种相对的不公平,是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的公平,到快速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没有先富,就难有后富。
而目前,因不公平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矛盾正在逐步显现。比如,作为社会发展核心力量的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持续努力学习,但被教育内卷到找不到发展的出路,、的加班,也看不到实现成长晋升的路径;另一方面,被大城市的房价及生活成本打压,人生陷入低欲望的状态。按照‘公平理论’的解释便是:“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此外,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开始进入转型换挡期,由过去40年平均约9.5%的高增速下降到平均约5%—6%左右的增速,进入了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在新阶段我们首先要实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
麻省理工学院对一个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增长策略没有从以投资主导模式转型到创新主导模式。这个定义里的投资不是新兴投资、风险投资,而是传统投资,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基建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等。在投资主导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只要一个经济体基础要素充足,例如土地、劳动力等,基本都可以实现初期的高速增长,但是科技研发创新的能力不是任何经济体在短期都能具备的驱动要素。
所以,中国要实现彻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驱动力就必须要进行转型,不转型便很难实现新的长期增长,而转型就会面临着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同时,在经济增速的换挡期也一定会出现某些程度的阵痛,因为惯性的高速增长面临消失,传统的驱动力面临淘汰。
而将这些阵痛熨平的核心,就是需要更加公平的发展,从而提升全社会每一个微观主体的发展欲望,激发创新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反之,倘若没有公平的发展环境,社会便难有创新的活力,核心驱动力也就很难实现实际的转换,经济便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三、共同富裕的核心:分阶段打消阶层固化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此外,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已明确表示:
第一,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而不是‘躺平致富’,不劳而获在社会的任何阶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这一点强调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发展的核心地基,民生得不到保障是难以实现发展的。其次,也直接解释了前段时间打击校外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条件;
第三,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一点首先强调了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并不是相悖的,没有公平的效率是难以长期维持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是难有价值的。其次强调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任何经济体倘若只有初次分配,是难以实现长期公平式发展的,而三次分配是社会实现和平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整体而言,要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分阶段打消掉因阶层固化而产生的发展不公的问题,整体畅通向上流动通道,而绝不是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