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倾齐计策的高明之处善于运用逆向思

战国以来,列国间的争斗就没有间断过,就在燕王哙将位置禅让给子之,引起了燕国内乱的时候,齐国趁着燕国内乱,一举攻占了燕国,此时燕国几乎亡国,好在最后在他国的帮助下,躲过一劫。

燕昭王继位后,一直对齐国怀恨在心,一心想报这差点灭国之仇,因此他的手下苏秦就为燕昭王谋划了一个计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苏秦倾齐”,而通过分析这个计策,可以发现,其实“苏秦倾齐”计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下面我们详细来说明其逆向思维的表现。

逆向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与传统的正向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反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今天,大家一起跟着苏秦,来学一学逆向思维,后面也顺便说一说如何培养逆向思维。

如何让弱燕战胜强齐

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史记》

苏秦投奔燕昭王后,看到燕昭王常常登上山丘,望着东边叹息,聪明的他也看出了燕昭王的心思,于是为燕昭王出了一个计策。

“王何不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弊其众。”——《战国策》

苏秦的计策就是,让燕昭王派他出使齐国为间谍,并通过他的努力,使齐国陷于困境,从而变弱。

我们来分析苏秦的这个计策,可以发现他其实运用了逆向思维。

燕昭王的目的,就是要攻灭齐国,报这差点灭国之仇。因此燕昭王继位后,就广招贤才,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希望快点提高燕国的实力,才能战胜齐国,达到目的。

燕昭王的这种做法就是正向思维,我要报仇,要攻占齐国,所以我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然后用武力战胜齐国。然而这种正向思维的做法,能不能达到目的呢?这种正向思维的做法,其实很难达到目标。

当时的齐国,经过齐威王改革,国力逐渐强盛,并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战胜了魏国,从此取代了魏国的霸主之位,成为了东方一大强国。齐湣王之后,接着齐宣王、齐湣王继位,继续着齐威王的争霸事业,到了齐湣王中期,齐国已是如日中天的强国。

从当时战国的大鳄秦国,还要三番几次主动想跟齐国连横,也可以看出齐国当时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而且,齐湣王也是一个斗志满满的人,继位后就多次讨伐他国,大多都取得了胜利。

七年,与宋攻魏,败之观泽。十二年,攻魏。二十三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九年,齐佐赵灭中山。——《史记》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燕国的情况。燕国东周期间,国力在七雄之中,一直都属于比较弱的,到了燕王哙的时候,燕王哙效仿尧舜,将位置禅让给了子之,打破原来的规则,此事大家都不能接受,造成了燕国内部的大混乱,而齐国也是趁这个机会攻占了燕国,使得燕国差点灭国,燕昭王继位后,还得慢慢修复实力。

所以,就这样刚受重创的燕国,跟如日中天的齐国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因此要靠燕昭王的正向思维,靠武力战胜齐国,很难达到,我们从齐国燕国的战争情况也可以看出。

在燕国以往跟齐国的多次战争中,燕国很少获胜。

齐因起兵袭燕国,取桑丘。齐宣王因燕丧伐我,取十城。权之难,燕再战不胜。——《战国策》

而且,在《战国策》中,别人跟奉阳君讨论燕国,称呼为“弱燕”,苏秦多次谈到燕国,也都说“燕国弱小”,更说了,“如果齐国进攻燕国,五个燕国都抵挡不住”,苏代更是说,“在战国七雄中,就燕国最弱。”

我们再来看燕昭王时期跟齐湣王的战争,齐湣王不断发动对其他国家的战争,国力发展迅速,而燕昭王此时也已经恢复了些国力,等不及,就在苏秦入齐后不久,燕昭王就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最后“大败而归”,以至于苏秦只能重新回到燕国。

因此,从以上都可以看出,燕昭王此时想靠武力战胜齐国,实在很难,因此正向思维是行不通的,而苏秦就很聪明地用了逆向思维,最后成功“倾齐”。

关于如何使燕国战胜齐国,结局就是要使齐国灭亡,正向思维的燕昭王想到的是,如何提高燕国的实力,而逆向思维的苏秦把目标放在了相反面——齐国上面,只要使齐国衰弱灭亡,自然也就达到了目的,不一定得靠燕国武力战胜齐国。

因此,苏秦的计策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齐国从内部衰弱,自己作死而亡,就犹如齐国的大力士乌获一样,年轻时虽然力大无穷,但是七老八十也要人搀扶,只要把齐国变成“七老八十的乌获”,那齐国被灭不是易如反掌吗?

结果证明,苏秦的逆向思维很正确,通过苏秦到齐国为间谍,并不断影响齐国的活动,最终齐国因为常年征战,穷兵黩武,士兵没有休息的时间,因此国力空虚,而苏秦又引导和帮助齐国攻占了宋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趁齐国空虚的时候联合进攻,在乐毅的带领下,一举攻下了齐国大部分城池。

遂与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战国策》

说了苏秦倾齐的计策,我们再来看他的方法,他计策的目的就让“齐国变弱”,而他的方法也同样用了逆向思维。

我们通常的正向思维,想齐国变弱,那就得想着怎么削弱它的国力经济等,当然这样做也太明显,容易被齐湣王发现,因此苏秦采用了更高级的方法,又一次用了逆向思维,让齐国变得更强。

齐湣王想通过攻占宋国,使得齐国变得更强,苏秦就帮助他,让他攻占了宋国,使齐国扩展了疆域,实力变得更强。而如《战国策》评价此事所说:“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太过强大反而会输。

这就是《太公六韬》所记载的一个策略,“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想必苏秦在鬼谷子那里也是学习过的。

我们再来来看齐国攻打宋国的情形。齐国本来就是东方一大强国,现在又独吞了宋国,打破了战国原来的平衡,其他诸侯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特别在宋国周围的魏楚等国,都感受到了威胁,秦国更是不满,宋国可是他的小棉袄,怎么能对他心爱的宋国下手,于是在大哥秦国的带领下,五国联合起来攻齐。

这就是在战国局势中,“过强则折”的道理,突然过于强大,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从而联合起来攻打,加上齐国攻打宋国后,国力衰竭,还没来得及休养,因此无力抵抗,最终齐国也因此退出了强国之列,再无缘争夺霸主之位,燕国也得报大仇。

二,如何说服齐国勿攻燕

“臣徇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战国纵横家书》

我们可以看到,苏秦入齐除了要倾齐外,还有一个目的,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说服齐国不要攻打燕国,齐国从齐威王后,就一直就想对燕国下手(上面有谈到,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但是攻打了几次,燕国总是能死里逃生,对于齐国来说是不会甘心的,就如苏秦在《战国纵横家书》所说,“齐必为燕大患”。

而且燕国目前需要的是时间休养,恢复实力,提高国力,如果齐国一直攻打,燕国根本没休养的时间,所以苏秦必须先让齐国不要攻打燕国,才能给燕国发展的时间。

那么如何让齐国不攻打燕国呢?如果我们从正向思维来思考,那么就是请求齐国放过燕国,这个当然很难说服当时野心勃勃的齐国,因此苏秦又一次运用了逆向思维。

此时目的就是让齐国不要攻打燕国,既然从正向思维“齐国”这里,让齐国放过燕国,很难入手,苏秦就运用了逆向思维,从相反方面“燕国”入手,只要让燕国不再是齐国的目标,也就达成“齐国不再攻打燕国”的目的了。

因此,苏秦开始说服齐国,让燕国不再是齐国的目标。

“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战国策》

由于宋国土地肥沃,定陶又是中原最繁华的都市,齐湣王向来就对宋国垂涎三尺,因此苏秦就顺着齐湣王的心思,常常在他耳边说宋国有多好,而且宋国此时混乱,齐国要是攻打宋国,还能得个“主持正义”的名声,而燕国这个小地方没什么好的,与其把目标放在燕国,还不如全力攻打宋国,得到宋国的十里土地所获取的利益,比得到燕国的百里土地所获取的利益还好。

齐湣王听了觉得也是,加上燕国最近很听话,还派了苏秦来帮助他讨伐宋国,就不再将燕国当做目标,苏秦运用逆向思维,顺利地让燕国不再是齐国的目标,成功解决了“如何让齐国不再攻打燕国”的难题,《战国策》也有记载,苏秦受燕昭王的派遣,来到齐国出使,已经五年了,“齐数出兵,未尝谋燕”。

三,如何说服齐国取消帝号

苏秦在齐国期间,秦国想要跟齐国连横,并送来了帝号,希望一起连横,秦国为西帝,齐国为东帝,秦齐连横并不是苏秦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苏秦要阻止齐秦连横?有以下原因:

苏秦来齐就是要破坏齐国的外交,并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一起攻打齐国,所以必须破坏秦齐之交。秦国联合齐国,首先就是要一起进攻当时的另一个强国赵国,而如果赵国真的被秦齐联合所灭,那么齐国的国力就会更加强大,这对燕国更加不利,不是燕国所希望看到的。齐国一旦为东帝,那么大家注意力都在齐国这,想要偷偷伐宋就没那么容易,齐国不伐宋,就没办法引起他国的不满,苏秦也就没办法让齐国掉入深渊。因此,苏秦必须阻止齐湣王,让他取消帝号,这里苏秦既运用了正向思维,又用了反向思维。

关于如何说服齐湣王取消帝号,正向思维的做法,就是跟齐湣王说为东帝有什么坏处,必须取消。《战国策》记载,苏秦对齐湣王说,“为东帝后,会招来诸侯的怨恨,而且秦齐都为帝,诸侯更看重的也是秦国,而不是齐国”。

当然,这种正向思维的说服方式,看起来还是不够有说服力,毕竟这既满足了齐湣王的虚荣心,又显示出齐国的霸主地位,因此苏秦又运用了逆向思维,进一步说服齐湣王取消帝号。

正向思维是说东帝有很多坏处,而反过来的逆向思维,就是取消帝号有很多好处。

“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战国策》

苏秦这里说出了齐国取消帝号的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可以使得天下亲近喜爱齐国,而怨恨秦国;第二个是可以跟其他诸侯国一起合纵攻秦,让秦取消帝号,而齐国可以趁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攻秦上面的时候,没人注意到齐国之时,偷偷攻打宋国。

毕竟,趋利避害、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何况还是在以利益为上的战国时期,如同《人性的弱点》中戴尔·卡耐基所说,“为对方的利益说话对双方都有好处”,人总是容易被利益和好处吸引,为了自身利益而改变做法。

其实,苏秦这个合纵攻秦,也是逆向思维,秦国想要连横,苏秦就反过来合纵,但是这可不是苏秦想出来的,早在之前张仪和公孙衍的连横合纵,早就斗得很激烈,苏秦只不过学习了前辈们的经验。

结语及如何培养逆向思维

可以发现,“苏秦倾齐”计策很高明,也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难题。

关于如何使弱燕战胜强齐,苏秦以逆向思维的方法,只要让齐国从内部衰弱,从而自己作死灭亡。

关于如何说服齐国勿攻燕,苏秦以逆向思维的方法,只要让燕国不再是齐国的目标,问题也就解决了。

关于如何说服齐国取消帝号,苏秦正向逆向思维结合,先正向说了为帝的坏处,再逆向说了放弃帝号的多种好处,也成功说服了齐湣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正向思维很难解决的一个难题时,通过逆向思维,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历史上也有很多逆向思维的例子,比如围魏救赵,齐国想要救赵国,正向思维就是阻止魏国攻进来,而孙膑用了逆向思维,只要让魏国离开赵国,也就解决了问题,因此齐国假装要打魏国都城,魏军不得已退兵,赵国也得救。

又比如著名的司马光砸缸,正向思维就是将人从水里救出来,但是当时都是儿童很难做到,因此司马光用了逆向思维,只要让水离开人就可以了,因此将水缸砸破,让水离开了人,从而得救。

所以,逆向思维常常能让我们很容易地解决难题,那么如何培养逆向思维呢?

1,遇到事情时,正向提出问题后,再逆向提出问题,比如燕昭王广招贤才这个事,我们正向思维就是会提出,“燕昭王广招贤才的好处有哪些”,那我们逆向思维再来提一个问题,“燕昭王广招贤才的坏处有哪些”。

2,处理事情时,正向一个答案,再逆向一个答案,比如如何说服齐王取消帝号,我们正向思维的答案就是,“这个有太多坏处,必须放弃”,而反向思维的答案就是,“取消帝号,好处多多,必须放弃”。

3,当一件事情无法解决时,多尝试用逆向思维,比如最常见的迷宫,从入口有时很难找出到底哪一条路线是正确的,但是你从出口往回找,又快又容易就能找出那一条正确的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