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苏秦这个名字,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个名字,一介布衣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六国的权贵,遍翻史书都找不到几个能和苏秦相比的励志故事。苏秦之所以出名,有一部分是自身的努力,另外一部分原因就是用人制度的改变。古代王朝也有类似高考这样的选拔人才制度,苏秦就经历了古代用人制度更替的过程。从一介布衣到六国权贵,让我们看看不同的用人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吧。
世卿世禄,报国无门
如果你出生在周朝时期,那么当官的几率有多大?当小官其实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做到,但是如果想要当大官,那么你只能靠投胎来解决。因为周朝时期的用人制度是世卿世禄制,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讲西周的用人制度时说:“周朝各种各样的官吏,大多都是世袭,诸侯们世代享有特殊且不可侵犯的地位。”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周朝的选官制度就是世卿世禄制,而历史上的一些事也在验证这一判断。西周的开国功臣周公旦的长子被封在鲁国,次子代为周公;召公的长子被封在燕国,次子代为召公。一直到周宣王时期,召公和周公都是周公旦和召公的后人,这些案例就证明了周朝时期的用人制度为世卿世禄制。
《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世为周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后武王封之北燕,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
当然也有一些人反驳这一观点,《帝王世纪》中曾经记载了周宣王大力提拔一些人才,而且这些人才都不是世袭的。但是事发背景是国人暴动,因为周厉王的暴政导致周朝宗室和百姓的反抗,周宣王继位之后就开始励精图治,然后大批任命贤才。因此也不排除周宣王任用这些人是为了平息民愤以及更好的维持统治,而且年在陕西出土了师鼎等文物,上面明显的记录一家四代人世袭官职。年陕西出土的微史家族铜器群,上面记录了一家六代人世袭史官职位。
“进用贤良,樊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就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为卿佐”。《帝王世纪》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度是从商周开始时期就已经实施了,另外一部分学者是认为世卿世禄制度是春秋时期由于卿大夫专权所以才形成的,由于双方都有自己的论据,所以一直争议不休。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春秋时期是世卿世禄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在春秋时期想当官,那么你必须投胎好,不管就算你满腹经纶也报国无门。
一声惊雷,春秋变色
公元前年,这一年平王动迁到了洛阳,就此建立了东周。此时西方的土地都被秦国所有,秦国陆续吞并了一些犬戎部落,成为西方强国;盘踞中原的晋国在陆续打败、吞并一些诸侯国之后,也成为中原霸主;此时河北北部的燕国由于地理位置问题,所以并没有大规模兼并其他诸侯国,但因其老牌诸侯国的身份也成了一方强国;长江下游的吴、越开始崛起,在兼并一些小国之后也成了大国。因为周王朝的衰落,这边土地掀起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由于争霸场面太过激烈,原本的世卿世禄制度已经行不通了,各大国为了增强国力开始寻觅人才。齐国开辟了稷下学宫,为人才论道提供了一个场所,并且在这些人才中挑选出合适的人才,最后加以任命。之后魏国也不甘示弱,开始任用李悝在国内变法。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的国家,也是法家第一个变法的国家。魏国的变法虽然没有彻底,但是也是有效果的。遗憾的是魏国的后续君主并没有文侯、武侯那样的气魄,导致人才外流,变法计划破产。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原本在魏国的公孙鞅被秦国的招贤令吸引,之后在秦孝公的鼎立支持下开始变法。秦国的变法其实是最彻底的,秦国也因为商鞅变法迅速走向强大。商鞅变法就如同一声惊雷,使得春秋变色。诸侯国都开始醒悟世卿世禄制已经被淘汰,随后诸侯国陆续开始采纳先进的用人制度。原本埋没的人才也开始陆续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历史的舞台,就如商鞅、苏秦、白起、吴起、李斯、王剪。商鞅变法对秦国来说只是改变了用人制度,但是对历史来说,它淘汰了腐朽的世卿世禄制,进而使用人制度开始重新改革,原本的世袭也成了唯才是用。
悬梁刺股,愤而读书
苏秦家里世代务农,原本的苏秦只是田间农民,但是苏秦看到时代的发展,他看见那些人才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叱咤风云。苏秦放弃了种地,毅然决定拜鬼谷子为师,之后外出游历多年。但是苏秦在外面游历多年也没有混出名堂,最后只能穷困潦倒归故乡。家人们都觉得他异想天开,不好好劳作竟然想着当官。嫂子不给他做饭,妻子不见他,父母嫌弃他,这一系列的倒霉都被苏秦撞上了。
中国有个词汇叫“否极泰来”,意思就是倒霉够了就该转运了。苏秦在经历了那么多倒霉之后愤而读书,为了努力读书苏秦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把自己的头发绑在房梁上,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词汇-“悬梁刺股”。当苏秦学成之后,苏秦就去游说周王,但是世卿世禄制度根深蒂固,周王一看苏秦的出身就果断放弃了他。后来苏秦又去游说秦国,因为前面有商鞅的例子,苏秦觉得秦国应该会任用他。但是秦国刚处死了商鞅,秦惠王显然没有秦孝公那样的胸怀,所以并没有任命他。
苏秦非常幸运,因为他成名于用人制度的更替时期。如果是世卿世禄制那么就算他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任命,但是此时各国都在寻觅人才苏秦他有很多选择。之后苏秦游说赵国,但是奉阳君不太看得起他,所以也没有任用他。苏秦真正得志之地还是燕国,燕国地处苦寒之地,而且还有齐、赵两个大国在旁边,所以出境十分危险。燕文侯也想改变现状,所以一直在寻觅人才,直到遇见苏秦。一个渴望人才的君王,一个人渴望被赏识的才子,两人一拍即合,自此苏秦开始走向历史的舞台,而且还走向了舞台的中心。
六国相印,荣归故里
燕国得志之后,苏秦有了燕国的背书,之后游说其他几位诸侯就简单多了。在陆续说服其他诸侯之后,山东六国就达成了合纵联盟,苏秦也成了联盟长。寻常人能佩戴一颗相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苏秦在达成合纵联盟之后身配六国相印,成为六国的权贵,在六国都有很高的地位。
富贵不归故乡,如同锦衣夜行。苏秦在功成名就之后也荣归故里,回到了他的洛阳老家。原本还颤颤巍巍求见周天子的苏秦一改往日旧貌,自己带着诸侯送行使者大摇大摆的归家,比当时的周天子威仪还要庄重。尽管之后联盟破裂,但是苏秦的地位仍旧举足轻重,在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结言
纵观苏秦的一生充满了励志,但是真正改变苏秦命运的还是用人制度的变更。在世卿世禄制时期,不知道有多少人才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自从春秋战国时期用人制度改变之后,在短短的几百年之内涌现了无数的人才,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达到了巅峰,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建树要远超后世几千年的建树。这就引起我们的深思,用人制度对历史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怎么样才能制定一套合适的用人制度那?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这些制度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而高考制度从出现到现在诞生了一大批人才,而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生于今朝,倍感幸运。
参考资料:郭沫若著《中国史稿》一九七六年第一版,第页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引《帝王世纪》
《战国策》秦策一引《苏秦始将连横》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