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的用成语表达“害怕”,看完你怕了吗?
“吓死宝宝了”是现代人直接表达害怕的方式,那么怎么委婉地表达“害怕”的呢?快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学会优雅的用成语表达害怕。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得脸色都变了
成语解释:十分害怕,吓得脸色都变了。成语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心惊胆战
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担惊受怕
成语解释:又是担心又是害怕。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汗不敢出
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解释: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出了。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惶恐不安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魂飞魄散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成语解释: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噤若寒蝉
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解释: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成语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成语解释:骇:震惊。成语出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舌挢不下
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成语解释: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成语出处:《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谈虎色变
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成语解释: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成语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惊愕失色
形容十分吃惊
成语解释: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望而生畏
看见了就害怕
成语解释:畏:恐惧,害怕。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惊弓之鸟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成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吴牛喘月
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成语解释: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惊恐万状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壮而莫支。”
寒毛卓竖
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成语解释:汗毛都竖立起来。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战战兢兢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成语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惴惴不安
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成语解释:惴:忧愁、恐惧。成语出处: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毛骨悚然
形容十分恐惧
成语解释: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诚惶诚恐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语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成语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作者:公瑾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