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颜如玉。
笔者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万灵之长,即是会积累经验、善于学习。而书,则是承载经验、知识的载体。
书根据内容分,种类有很多。笔者更喜欢读史书,盖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今天笔者就介绍一本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虽然是史书,许多人却把它当成权谋宝典来看。
司马光《资治通鉴》学习整人,看《罗织经》;
学习权谋,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成书年代
司马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砸缸少年’。司马光不单单会砸缸,他还是北宋年间了不得人物,不仅曾任宰辅执掌一国政事,而且是旧党魁首,曾经跟王安石在朝堂上打过擂台。
因为司马光本来就是权谋高手,这部《资治通鉴》从根上就打上权谋烙印。
这部《资治通鉴》历时19年,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整整涵盖16个朝代,年历史。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宋神宗人蔫蔫的,眼睛却毒辣,一眼就看出《资治通鉴》是一部帝王宝册。)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权谋?
有些人觉得,为什么《史记》、《汉书》不是权谋宝典呢?
与《史记》、《汉书》不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史书类型呢,主要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国别体,有《战国策》等;
纪传体,有《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
编年体,有《资治通鉴》、《左传》等。
通史指的是记叙各个朝代的史书,像《史记》、《资治通鉴》
因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更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联系。就拿《左传》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来说,通过《左传》记叙,我们可以很详尽知道很多事情。
为什么武姜不喜欢大儿子寤生;
武姜与共叔段密谋造反经过;
造反时候,郑庄公的反应;
造反失败之后,共叔段和武姜的下场等等。
《东周列国志》郑庄公寤生而且《资治通鉴》不像《史记》那样对事件一笔带过,用很细致的文笔,为世人展现这个事件发生原因、各方反应、事件过程、处理结果等等。
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找一段,为大家说一说《资治通鉴》的权谋。
《资治通鉴·汉纪》
郡国群盗处处并起,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余、幽、冀四州尤甚。冬十月,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又以畏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徙其魁帅于他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自是牛马放牧不收,邑门不闭。
事件原因:四州盗匪横行。
事情经过:
1:朝廷派使者入各个郡国,让盗匪互相检举,五人能杀一人,则这五人免罪
2:对讨贼不利或者与盗匪勾结的官吏,既往不咎,只要能征讨盗匪者,给予奖赏。
3:各地长官讨贼不利,也不加以处罚,只对窝藏罪犯的人加以治罪,然后看捕获盗贼多少,对各地进行列个排名;
4:将贼首迁徙到其他郡,给予土地,让他们安心生产。
事情结果:各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权谋味道。
1:允许盗贼立功抵罪,防止盗贼顽固到底。从根本上分裂盗贼,减小盗贼数量,这是釜底抽薪。
2:对于盗贼勾结的官吏既往不咎,防止官吏狗急跳墙,避免形势扩大化。
3:对讨贼不利的郡县官吏,不加以苛责,防止杀良冒功。
4:迁徙贼首去其他郡县,斩断盗匪组织,且给予他们生活保障,避免死灰复燃。
这个事件丝丝入扣,一环扣一环,既分裂盗贼内部,又免除官吏后顾之忧,轻松瓦解盗贼和管理之间勾结的关系。
更妙的是,在最后为盗贼铺好后路,破坏盗贼滋生土壤。制定这个策略的人,绝对是个心思缜密的高手。
(世上许多事,都只管放不管收,大家只在意表象,不着重根源。像唐末藩镇叛而降,降而叛,反反复复不堪其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