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这个经常被我们当作励志典范的人物,想必许多人都不会陌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就成了不少鸡汤、考场作文的经典人物案例。出身史学世家;幼时通习古今名著、少时学游天下,笔录遗闻旧事;回朝为官,授父遗命,本该有所成就的英才,但最后却因李陵叛变之事被施以宫刑。在遭受这样奇耻大辱之后的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史记》,惊世骇俗、千古流传。
司马迁反观那个时代,司马迁的遭遇就像是时代的伤痛。汉武帝时期立法森严,加之刘彻本人生性残暴,难免有屈打成招的冤狱,像司马迁这样心系天下的清官也没有幸免。本是奸臣小人作怪,最后却落了孑然一身,这又何止心灰意冷这么简单。但是司马迁他自己也深知带着屈辱去死,上有辱家门,下有愧于心,自己身上背负的还有祖辈遗愿和自己信仰未实现,司马迁最后就这样选择了宫刑,以此保全了自己性命。这也是一个转折,一代大家就此开始施展真正的才华。
司马迁司马迁少时云游四海的经历,深入市井搜集了许多古文旧事,归来后又师从董仲舒和孔安国两位古今文经学大师,作书著文的能力自然游刃有余。司马迁从当时流传的《左传》、《楚汉春秋》、《战国策》等可考究的史学书籍和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摘选可信史学信息,去掉毫无根据的传说、流言。对于一些无法证实的信息暂时保留态度,没有随意肯定或者否定。就这样前后经历了一十四个春夏秋冬,以修史的信仰来抚慰内心的伤痛。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跨越三千年时光荏苒,运用登峰造极的写作手法传颂了一代代帝王政绩与功勋、书写了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富贵兴衰、描绘了一位位传奇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总共一百三十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当你仔细阅读时可能会发现,其中都无一例外的包含了司马迁自己的影子。这次受刑也是真正改变了司马迁的修史手法和直面人生的态度。
司马迁从司马迁的所作的《报少卿书》中有一句“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草草数语却掩盖不住出司马迁这无畏于世俗的决心。古有文王拘而作《周易》,屈原流放而作千古传颂的《离骚》,同这些古代先贤一样,当时的司马迁也有自己所追求的执着信仰,继承父愿,留下一部传世史书。想必这也是他没有选择以死来明志的原因之一。司马迁的文笔也在这次遭遇后变得极富穿透力,少了以往史书的刻意谄媚、讨好,言辞犀利,底气饱满不卑不亢。这些特点也为《史记》本身增色了不少。书中一个个历史英雄的境遇,壮志未酬的有、才华得志的有、平常无奇的亦有,但在这百感交集的背后肩负着使命使然。
司马迁司马迁外孙杨恽自幼熟读《史记》常常热泪盈眶、扼腕长叹。在刘询为帝时,杨恽见朝廷清明便主动献出了《史记》以此得到了褒奖,自此以后《史记》才得以刊行天下、代代传颂。唯有设身处地,方可体悟艰辛与不易。当司马迁独自面对世俗的眼光时无人知晓是何其心酸与无奈。到真正释然时眼里多的也只是淡然了吧。也许司马迁与历史的渊源来自家族的传承,但从20岁开始他就懂得跳出现有史书的界限,寻便山野以此开阔自己的视野。他也许去过炎黄二帝决战的遗留之地、来到刘邦、项羽的鸿门宴之地听闻细节,司马迁这个历史的记录着,在最后似乎也成了历史的亲历者。他担任“时光旅行者”的角色,见证着这时代变迁、沧海转换。
司马迁一次次的心结抑郁、慷慨悲愤之后,他还是选择直面命运的不公。在遭受宫刑之后后司马迁即使担任着“一人之下”的中书令,也是依旧站在屈辱的牢笼之中,毕竟那个时代的伦理纲常没有人能轻易逾越。我们在看待司马迁时总是不免站在历史的高度或褒扬或敬佩,尚且以为“宫刑”只是飞升的劫难,之后的他便如神仙一般留下旷世奇数《史记》后便得道成仙,人世种种,皆可有所了结。在我看来,这造化是弄人,但他最终没有错付,反而真诚成就了这样一位无出其右的大家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