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博馆科普课堂古代大V的车辆交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71230/5971033.html

现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除了日常会面交谈,人们也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云”交谈,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在日益注重数字文化的今天,新媒体传播方式层出不穷,由此涌现出了一批大“v”,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他们今天开车去田野,明天飞机到巴黎,同时也享受着现代交通的高速与便利。其实古代也有大“v”,不过他们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如今这么高大上的出行工具,这也就衍生出了许多有关他们的车辆、交通趣闻。

发明大“V”的轩辕传说

黄帝,著名发明大“v”,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放到现在来讲,黄帝就是一个综合型的优秀人才,在文字、音乐、军队、服装、医药、铸鼎、宫室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真乃可遇而不可求,放到现在就是影视剧第一男主。

黄帝也被叫做轩辕氏,可为何而得名呢?其实有这样一个传说,最早人们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中,但由于长年累月的迁徒过程中各种笨重的东西都要人来担肩挑,所以每迁移一次都给先民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有一次,黄帝带领他的先民迁移到北方黄土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看起来非常适合居住,于是他们暂时住下来。突然某一天狂风大作,黄帝立即让先民们藏身,以防被狂风卷走。指挥避风的同时他自己头上戴的遮太阳的大圈帽被狂风吹掉了,但大圈帽被风吹的就地滚动,并不倒地。黄帝受到启发先是用树枝围成圆圈试验,后用采石场弄来的两个圆形石盘制作。当大臣仓颉,就是传说中造字的那位,看到立地不倒还可以滚动的成品时连忙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

后来仓颉和各位大臣又商议命名车为“轩辕”,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就干脆以“轩辕”命名,这就是“轩辕氏”的由来,也是车的发明。

再后来,相传在与蚩尤的逐鹿之战时,蚩尤呼风唤雨制造迷雾使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聪明的黄帝便利用齿轮之间的矫正啮合关系制造出了可以指示方向的指南车,为军队指示方向,从而战胜了蚩尤。

指南车也成为了后世君王出行时的仪仗车,提到指南车就会说到它的姊妹车记里鼓车。同样作为仪仗车,前者指示方向,后者记录道路里程。

虽然黄帝没有什么传说故事是与记里鼓车有直接的关联的,但是传说是黄帝制造了鼓,《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一种动物叫夔“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说它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好听的音乐,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后人认为它其实就是巨鳄,而黄帝取其皮制成鼓。

政法大“V”的万乘之国

嬴政,著名政法大“v”,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其实在他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呼的,或者说压根儿都没有这个词,统一了天下的嬴政一瞧再用大王称呼自己未免显得有些无法衬托自己的功绩,毕竟在他心里自己那是功盖三皇五帝,于是嬴政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了“皇帝”的称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而嬴政在建立秦朝前也是要靠武力争天下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处于冷兵器时代,没有现在高精尖的导弹、坦克、飞机,最厉害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战车。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汉代刘向的《战国策》中写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在周制中,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所以最开始万乘之国专指周天子之地,千乘之国即诸侯国。但随着周朝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土崩瓦解,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大,互相割据混战,万乘之国已经成了强国、大国的统称。

嬴政也是靠着这样的铁骑雄兵灭掉了六国,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让他充分认识到分封制给地方的权力之大,所以他首推了郡县制。在秦朝建立之后,他陆续颁布了许多条令,对我们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等。想必也是多年征战让他发现了各国之间交通道路与车马规格的不统一,所以嬴政进行了“整交通”行动。

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二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方便。并且实行“车同轨”,定数均宽五十步,这样能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从而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以兴经济。

基于以上,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道:“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诗词大“V”的打卡苦恼

白居易,著名诗词大“v”,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总之你要是在语文课本上看到他,不出意外的课后要求一定有:背诵全文并默写。

但,殊不知,白居易年轻的时候是个“北漂”,更准确点儿说他到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来漂泊,可以叫“西漂”,最开始那是相当困难。“西漂”的开始白居易拿着自己的诗集来到了长安,拜访当时的文坛大腕、大学者顾况,当顾况看到诗集上他的名字“白居易”三个字时不禁调侃了一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长安的米很贵,想要在这儿居住下来很不容易。但当顾况看了白居易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马上接了一句:“得道个语,居亦易矣。”如此有才华,在长安居住下来果然容易,虽然如此,但白居易后来的经历,还是证明了一点:长安居不易。

最主要是刚开始白居易并不富裕是个“穷小子”,他所租住的房屋离皇宫非常远,距离差不多有从现在的北京五、六环到故宫那么远,现代交通如此便捷,我们都觉得远,更别提古代了,在马车上那是一阵一阵接连不停的颠簸啊!最可怕的是,古代官员上班也要“打卡”!

可能我们现在打卡迟到了会扣奖金、工资,但在古代打卡的时间比我们现在早很多,《诗经》中记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意思是公鸡一打鸣你就得“打卡”。那么古代公鸡打鸣在几点呢?凌晨五点!其次,在古代官员迟到是违法行为,迟到之后的后果比我们严重许多,轻则挨板子,重则挨鞭子,更有甚者直接被罢免搁置,一不小心还会受到牢狱之苦。最后,联系白居易的生活条件,他得凌晨3点就起床出发,至于早餐咱也不知道是提前吃还是马车上吃,反正大概是啥时候吃都不会太舒服,吃完颠簸一路不晕车还好,晕车就……在车上吃一不小心吃一身,弄脏了朝服想必也会受到很大的惩罚。

所以说,苦不堪言啊,白居易甚至还写了首《晚归早出》的诗来吐槽如此严苛的打卡制度,诗中写道“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下班快半夜了,上班在凌晨,真想辞官不做了,干脆回归自由身吧。那么如果白居易看到现在的国车红旗,一定很心动。

美食大“V”的兄弟名字

苏轼,著名美食大“v”,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但是更多人认识他可能是因为一道道美食,尤其是东坡肉,他酷爱钻研美食,甚至经常给别人写食谱,教别人做菜的方法。

说道苏轼你就会想起另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苏洵,一个是他的弟弟苏辙,毕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三苏嘛。有意思的是,你仔细瞧会发现苏轼、苏辙兄弟俩的名字都是车字旁的,中国的汉字文化那是博大精深,一般来说,偏旁部首很有可能指向了这个字本身与什么东西有关。比如,胳膊、腿脚、腰、脖都有月字旁都是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两兄弟的名字都带车字旁是不是就是和车有关系呢?还真没错,都与车有关系,一个是车的一部分,一个是车走过的痕迹。

但是为啥选用这两个字呢?我解释不清,不过没关系,咱让二位的父亲苏洵亲自来解释。在苏轼和苏辙儿童时期,苏洵写过一篇文章《名二子说》,特意解释了儿子名字的含义和对他们的期望。文章如下: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简单的翻译一下就是:轮子、辐条、顶盖、车厢底后部的横木,对整个车子来说都各有功用,唯独轼(车厢前端用来扶手的横木)看似没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是如果去掉轼,车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你过分显露自己,不会掩饰锋芒。天下的车辆没有不顺着辙(车轮碾出的印迹)走的,说到车子的功劳,没有人会想到辙,一旦发生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辙上去,所以说,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辙儿啊!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开祸患。

苏洵在文中表达了对爱子的告诫,在名字上下了大功夫,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名字那也都寄予着父母对我们美好的期望,同时苏洵还说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用车的一部分来取名也是可以很文艺的!

看了这么多古代大“V”与车辆、交通的趣闻,是不是感觉学习车马文化和中国历史也可以很有趣?是不是有一点点的意犹未尽?总之,活到老学到老,寓教于乐两不误!

撰文/公众教育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