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我年幼时看《三国演义》,当看到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于是就对诸葛亮、庞统就佩服起来。后来,当看到三顾茅庐的剧情渲染,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十分钦佩。
再后来,涉世越深,我逐渐发现历史的变迁的轨迹,往往不会因为什么谋士的出现或消失而改变。
我认为古代文人罗贯中编写的小说《三国演义》,过分夸大了谋士的作用。《三国演义》多多少少对青少年的历史观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三国演义古本本文尝试从历史事实出发,论证一下历史的轨迹是由谋士决定的?还是由某他什么人决定的?
02白白忙碌一生的古代谋士,无法改变历史轨迹
(1)孔子
孔子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之时,开着马车周游列国,去向国君宣传他的“仁义”学说。
但是孔子显然不懂纳什均衡(囚徒困境)博弈论。当时,各国都在进行土地兼并和扩张征战。在此情况下,要么孔子有能力说服各国同时搞“仁义”,要么就是白白忙活。因为,只要有一国带头破坏“仁义”,其他国家就不敢放松备战。
孔子周游列国雕塑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为各诸侯国谋划“仁义”的治国理念,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2)项羽
项羽能力举千钧,是个战神。在灭秦的战争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但是,秦朝灭亡后,项羽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也不懂李斯创立的郡县制和商鞅创立的奖励军功的制度,才是合乎当时的历史潮流的。
于是,项羽把全国的土地,按旧时诸侯各国的贵-族的出身爵位的格局,重新又给分封了。但是他几乎很少分封土地给参与灭秦战争中有军功之将领和士兵。而他自己回去做了楚国的霸-王。
这种违背历史潮流的土地分封,使得项羽众叛亲离。众多的武装力量在当时都联合起来对付他。结果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之历史剧。
李清照画像虽然项羽不是谋士文人,但是却有些文人赞美他。例如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眼里,项羽就是人之豪杰。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认为李清照对项羽的评论,透露出了错误的历史观。
(3)王莽
王莽自幼好学习古籍,总想着复古。他在当上皇帝后,便书生意气地搞起了“王田制”土改。所谓“王田制”,就是全国土地为国家所有,不得任意买卖。他想以此来制止西汉末年已经在动摇国本的土地兼并现象。而且他还要求土地豪强释放奴隶。
王莽这个动机虽然是好的。但是王莽的历史观是错误的。他不懂得,去分一伙土地豪强的蛋糕,是不能只靠一纸诏书就可以实行的,而是要依靠武装力量去操作才行。
于是,历史观错误、书生意气的王莽,就捅了个历史的大马蜂窝,结果自己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之败在于:他是主张均分土地的,但却不知道依靠广大农民来分土地,而是依靠出身于土地豪强的大臣官吏。这显然是与虎谋皮。这是王莽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所致。
(4)诸葛亮
诸葛亮26岁时写的《隆中对》,意气风发。但我看其历史性战略目标,与其说是要恢复汉室,不如说是只能搞一块割据的地盘。
《隆中对》碑刻然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又举倾国之力去北伐中原,还六出祁山。为此,我常想,你诸葛亮不是神,在冷兵器时代,你一个西蜀国,去进攻司马懿主政的魏国,显然违背了《孙子兵法》之“庙算”的精神。
我认为诸葛亮的历史观有待商榷。《隆中对》、《出师表》,文采虽好,但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因为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在人口锐减的情况下,民众对汉室能不能恢复,已不感兴趣了,而是关心生计与和平。
(5)宋江
《水浒传》宋江在浔阳楼写下: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口气好大。然而这宋江为了招安,竟然钻到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床底下藏身,以向圣上表白其招安之心。可笑。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其小算盘、鬼点子不少,更有军师吴用给他出谋划策。然而他们还是不能把梁山的事业与北宋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自然也就只剩下招安之路了。于是成为历史的昙花一现。
水泊梁山我认为:以上这些古人,太看重个人的那点智商和计谋了。其实本质问题是他们没有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03具有的科学的历史观的几个历史人物述评
科学的历史观是什么?本文我只讲3个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人物:
①商鞅
战国时代不间断的土地争夺战,使民众总是在战火中煎熬。商鞅意识到,制止战国七雄的争霸,必然要完成大一统的格局。
那么,只有用武装力量实现大一统。而当时只有秦国作为后发的强国,旧的世袭贵-族的保守势力比较弱,而且,秦孝公正在广纳人才。
于是商鞅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搞了一个史称“商鞅变法”:废除了世袭的爵位制度,以奖励耕战授爵,使秦国士兵的战斗力惊人地爆发出来。而且,用严刑峻法,改变了秦国民间的不好的风俗,一时间,乡邑大治。
商鞅立木建信读者注意了吗?商鞅纠正了民间不好的风俗,并发扬普通前线士兵的战斗力,这正是依靠了基层民众和基层士兵啊!这完全与诸葛亮、贾诩等谋士的依靠计谋的路子是不同的!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记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了“田里不鬻”。他废除了井田制度,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买卖,并按土地面积纳税。这在当时是符合广大民众意愿的举措。
商鞅变法,使秦国率先瓦解了奴隶制相关的土地、授爵、兵制、税收等制度,改变了旧风俗,秦国国力大增,完成了一统六国之历史使命。
②恺撒与屋大维
恺撒在通过8年的战争征服了高卢地区之后,没有听从罗马元老院让其放弃兵权的意见。直接率一个军团越过卢比孔河,占领了罗马城。并与元老院势力和庞培展开了内战,争夺罗马共和国的控制权。
恺撒之所以这样做,是比较符合当时罗马共和国广大民众意愿的。因为当时的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扩大后,实行帝制比元老院的共和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罗马元老院常常辩论不休,对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形势变化不能快速地做出决策。重要的是,恺撒有了兵权后,才有能力实行格拉古兄弟不能实现的均田土改,并可以给罗马平民更多的利益,甚至还想要给奴隶以公-民权。
罗马城的恺撒雕塑但是恺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这些是有困难的,也需要时间。但他懂得民众的力量的重要性。他处在共和制到帝制的历史过渡期之中。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恺撒的施政,只能在元老院贵-族与平民之间和稀泥搞平衡术。这反而使元老院与平民都对他产生了不满。
可以说在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是:恺撒真的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从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但是元老院中有60个人,参与了刺S恺撒的阴谋。我认为元老院中这60个人过于敏G了。这反而给了安东尼和屋大维消灭他们的机会。
而恺撒之后的屋大维就比恺撒容易操作了。此时,罗马的平民也觉醒了许多。虽然共和制早已名存实亡,但屋大维依然自称D一公-民,慢慢地让罗马人逐渐接受帝制。
恺撒和屋大维是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转型过程中的实践者。其中一个因高调遭遇了不测,另一个因低调取得了成功。但他们都学会了依靠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众力量。这说明他们的历史观还是及格的。
③拿破仑
拿破仑在取得军权后,适时称帝。一般错误的历史观的读者会认为拿破仑不应该称帝。但是当时法国农民觉得没什么不妥。历史地看,当时在法国周边,环境险恶,欧洲各国封建势力顽固。这在当时,如果拿破仑称总统,会被全欧洲当成另类。为了分化瓦解欧洲各国封建势力,拿破仑要与奥地利公主联姻。称帝似乎是比较适宜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似乎这样更好地组建军团,去战胜欧洲的反法同盟。
而艺术家贝多芬就不太懂科学历史观了,一听拿破仑称帝了,就不高兴了,于是一生气就把原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交响曲,给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了。
法国大革-命重要的政-治成果之一,是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拿破仑坚定地维护了法国土改的政-治成果和历史遗产。所以法国的农民愿意跟着拿破仑打仗。他的士兵大部分是分得土地的农民,不少军官都出身下层,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重要的是,拿破仑还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夯实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使法国的土改成果延续至今。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后世的学者专家评价说:“《拿破仑法典》‘总结了革-命的全部法规’”。
虽然拿破仑因滑铁卢战役失败而被囚禁,但《拿破仑法典》,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远超过法国大革-命本身。
《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安格尔绘拿破仑,不论他是称法兰西皇帝,还是称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他不是凭借什么谋士的计谋,而是凭借顺应历史潮流和广大民众意愿的方针措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拿破仑,是近代把个人智慧与民众力量结合的成功的典范。
所以,通过以上历史事例,可以初步总结:科学的历史观,就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必-须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广大民众的利益相结合,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历史的前进可不是靠谋士的奇谋妙计来推动的。
04结束语
我年幼时,为了给三国谋士人才排名,还与人争论是贾诩、郭嘉、荀彧、司马懿、鲁肃、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谁的计谋水平高。现在看来这真是幼稚!
这些谋士人才,我现在看来,往往是脱离广大民众的意志,违背历史潮流,认为指望靠奇谋妙计就能改变历史的人。然而历史的实践证明,这些谋士的计谋,根本无法改变历史固有的内在的潮流方向。
所以,我们要从小远离这些古代谋士的故事,一定要多学习一下科学的历史观。这样才能不白白浪费大脑,去陷于阴谋诡计的思考之中。
读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其要点是:
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读者如有认同我的想法,欢迎评论、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