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战国策 >> 战国策评价 >> 中国式预备

中国式预备

北京荨麻疹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一瀑飞泉任洒金,盘龙肯上客心惊

预备是预和备组成的。预就是要有预见,即事情尚未发生就要想到发生;备就是准备,即对自己预料要发生的事情提前作好准备,那么预料的事情即使发生也有准备的条件来解决。相反不预不备、或预而不备,那么事情发生时,我们束手无策,这样预期再好,也难以实现。

预备是一种思维方法。

这些思维方法或中庸或无为或慈悲,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不得不说,他们都有预备的成份。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凡事不要只想到好的一面,还要想到不好的一面,预见到事物不好的一面,并为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则我们希望办成的事情就一定会成功,反之就会失败。这是中华传统的儒式预备法。

中国道德天尊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存,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从预备的观点来理解这段话,即人在富有、顺利、高贵,長久的一面时一定要想到穷困、艰难、卑下,短暂的另一面,并为有可能到来的贫穷、艰难、卑下,短暂做精心准备。这是中华传统道德预备法。

佛家所说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佛教认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因是能生,果是所生。而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从预备的观点来讲做预备,做好预备是“因”获得成功即是“果”。不做预备,不做好预备是”因”遭致失败即是”果”

有因必有果,有预备,有好的预备,必获成功;

有因必有果,无预备,无好的预备必遭失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这句话通俗地讲明预与不预的因果关系。

这是中华佛系预备法。

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儒家经典《菜根潭》有这样二句句民间俗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见人只说三分话,切莫全抛一片情”。这是中华人安全预备法。

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宗明义讲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中国启蒙教育预备法。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晴带雨伞,饱带衣粮”这是中国人出行预备法。

唐训方编写的《里语征实》中有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俚语,这是中国老人传统养老预备法。

从儒家的预立学说到道德的无为世界,从道德的有无世界到佛系的因果关联,从佛系的因果关联到到民间的警世格言,从民间的警世格言到幼学的三字启蒙,从幼学的三字启蒙到人们的万里出行,从人们的万里出行到传统的养老思想,这些恍恍惚惚的或远或近的预备无一不是预备思维的产物。

这些预备思维藏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基因里,预备了中国一脉相承的历史,也预备了中国的现在和将来。

预备是一种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即对立统一思维法,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

根据辩证思维中的对立统一思维法,我们对某些事情作出判断前,就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考察这件事的矛盾方面。即对立方面,如利的方面和利之中隐藏的不利方面。

这是预备辩证思维中的两点论。即凡事要以”一切都有可能”的怀疑态度,透过现象观察本质,观察事物时刻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观察事物相互对立的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结果,一种是不好的结果,并且提前为不好的结果到来做好预备。若不好的结果到来,我以预备干预之,促使不好的结果向好的结果转化;若不好的结果未来,我亦有备无患。

中国古时候有很多有备无患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盟主晋悼工手下有位叫魏绛的大将建议他联合11个盟国攻打郑国。普悼公准了…,郑国为保全国土,请求讲和,并送给晋悼公一大批乐师、乐器、歌女、兵车作为礼物。事后,晋悼公把一半的歌女、乐器赏赐给功臣魏绛,还得意忘形地说:眼下天下太平,可以享乐一番了。

但魏绛非但不接收馈赏,反而向晋悼公进言:“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敢以此规。”意思是说,愿君王享受快乐时,要考虑到国家以后的事情,在安定太平的时候,要想到战争的危险,只有这样去想问题,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魏绛的忠告,使晋悼公醒悟,从而保持了多年的戒备。从此,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就成为人们应付战争和其他不测之事的常用语,而且还作为国防建设、治军原则和战备方针,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继承。

还有西晉时期。即公元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以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事,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去管理政治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但是,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司马法》一书的话,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能以吴国灭亡而高枕无忧。他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立即还镇襄阳,坚守要地,交错屯兵,使所部戒备森严,“视无事如有事”一样,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杜预死后,晋朝军备废弛,不久天下大乱。

关于有备无患更为典型的事例是西夏统帅元昊。《西夏记》一书记载,在公元年,元昊袭父位为西夏国王。当时,西夏是个小国,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中心,处于大国强邻包围之中,东、南邻是赵宋王朝,北邻是霸主契丹,西有宋王朝支持的吐蕃、回鹘等。富有远见卓识的元昊,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巧妙地利用邻国间的矛盾,成功的周旋于各国之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主动与契丹保持友好关系,并结成了联合对宋的同盟,契丹国王兴宗将兴平公主嫁给元昊为妻。此时作为契丹驸马的元昊始终对契丹保持高度戒备,将7万大军配置在西夏和契丹边界,连续十余年严阵以待。后来契丹军果真背信弃义,突然袭击西夏,而元昊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从容应战,在贺兰山大败契丹军10万之众,迫使契丹与西夏媾和。从此,西夏由原来依附于宋朝和契丹的屈辱地位,变成了西夏、宋朝、契丹鼎足而立的局面。史学家都为元昊的高瞻远瞩所折服。

中国古代有备无患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李世民结盟匈奴,不忘戒备;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20余年整军经武,既胜若否,常备不懈,使楚立于百战不殆之地;还有秦始皇为除北患,修筑万里长城。

这些都是中国历史古籍中关于有备无患的做得比较成功的经典故事。当然也有与之相反的可以称之为有患无备的故事。

如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环船。连环船即即以大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这是连环船的优势,不足的是一旦遭敌火攻,一船着火,殃及余船,大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此种连环战船设计上明明存在火患而不知预备,即有患而无备,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是必然的。

其实类似这样有患而无备的危害古人早有警觉。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一篇文言文叫《扁鹊见察桓公》,就是专为这种有患而无备的人写的。其大意是叙述蔡桓公屡次不听扁鹊汤熨针石,火济之劝,其病遂一步一步由腠理发展到肌肤,肠胃最后到达骨髓而死掉的过程。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中国人民有益的格言就是告诉人们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夕惕若厉,做好预备,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知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对于工作的意义,他们讲起这方面道理往往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遇到事情,就一反常态,手忙脚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于头痛脚痛,他们错误认为是头部脚部本身疾患引起的,与身体其它部位毫无关联。

虽然头痛脚痛不排除头脚本身的疾患引起的,但又何尝不与身体系统性疾病有关呢?现代医学证明,头痛除其头部本身的疾患外引起的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病、贫血、肺性脑病、中暑等也可引起头痛。脚痛除脚本身的原因引起的脚痛外,腰椎间盘突出,尿酸增高也会引起脚痛。既如此,那些遇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弄得自己焦头乱额的人为何不尝试采用辩证治疗,即釆用头脚外之关键点进行治疗呢?

大家都听说过围魏救赵的故事吧!

公元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形势危急,赵王求救于齐国。齐国大将田忌欲引军邯郸,与魏军在邯郸正面交战。孙膑说:”魏军倾国奔袭邯郸,其都城必空虚,我们出兵佯攻魏都城大梁,魏军进攻郸之师必回救,我们于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可一举击溃魏军,达成救赵之目的”。

田忌认为对,便依孙膑之计行事。

结果魏军大将庞涓闻其首都被围,果撤兵回救,其回师途经桂陵时,遇齐国之伏兵伏击,损失惨重,大败而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计。

这场救赵的战斗如果让那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人来指挥,必定是以硬碰硬,攻赵救赵了,根本不会有什么围魏救赵了。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另外的结局了。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

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遇到困难正面迎击得不到解决,逆向思维,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反而更有效。

这与我们头痛脚痛,不治头,不治脚,而是在头脚之外寻找某个恰当的关健点进行辩证治疗的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

从预备的角度来讲,我们要用反向思维法进行预备,内力不足,预备外援,先天不足,后天备之,以后求先,以退为进,以无私成有私,在实际工作中养成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逆向思维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工作中明显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真正做到及时预备,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我们进行决策时既要以开放的态度借鉴别人一般的做法,同时又要尊重现实情况,防止被别人一般的做法所束缚,防止被人一般的做法所束缚,就是预备试点,用实践检验,

看别人一般的做法与我自身的条件是否相适应。即是否接地气,适者用之,不适者去之。如果不分皂白,经验至上,糠慨拿来,囫囵吞下,全盘吸受,私毫不考虑自身的特殊性,丝毫不听取大家的意见,还美其名曰:“金点子”那这种思维就不是辩证思维,更不是预备思维。而是本本思维。

辩证思维,预备思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问题则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那种孤注一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计后果,不惜冒险的行为,看似勇敢,实是赌徒心理。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苏维埃来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年青人,这个年轻人从苏联留学归来,据说其人非常精通马列。讲起马列主义慷慨激昂,头头是道。这个年轻人,自称博古,“洋墨水”喝得多。他是王明的粉丝,对山沟里走出来的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毛委员”不屑一顾,而对苏联十月革命,则非常崇拜。他时常幻想中国的布尔什维克有一天也象十月革命一样通过城市暴动一夜之间夺取全国政权。

因此博古来到苏区,带来了一位中文名名叫李德的洋顾问,并代表共产国际中国支部组成了三人团。三人团不顾中国国情,军事上完全听命于洋顾问,完全排斥了毛泽东过去反围剿军事斗争中以弱胜强的成功经验,对于国民党的围剿,他们在军事上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命令弱小的红军冒险攻敌之坚固的保垒和阵地,这种以保垒对保垒,以阵地对阵地的打法,使中华苏维埃地盘日渐缩小并最终丧失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出现这样的局面,不是偶然的,而是一批自以为懂得马列主义的“海归”们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不知道活学活用,而是生吞活剥。归根到底,他们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一根筋”。

中国革命史中“一根筋”似的马克主义者,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立三路线”,发动全国性的总起义,命令红军攻打中心城市…,使我党在城市的隐蔽力量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

再比如上世记五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大跃进运动…搞什么“卫星田”“高指标”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致国民经济连续几年处于困难时期。

中共历史上当然也有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特殊性的原理结合得非常恰到好处的代表人物,第一当推毛泽东。

年秋,毛泽东根据中央的指示发动秋收起义。进攻長沙受挫后,毛泽东提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的崭新道路,并且为实现这个目标预备了中国革命第一个根据地,第一个战略支点,那就是井冈山。使中国革命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预备了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和政治路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年党的七大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夺取全国胜利预备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七十年代末,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邓小平亲自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从而打破了极左路线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为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成功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舆论上的预备。

这些都是在中国现代政治大舞台发生的关于矛盾普遍性原理与特殊性原理分分合合的预备与反预备。或许大家不十分明白,那我们就换个主题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叙述。

古代齐国有个叫宴子的人受齐王之命出使楚国。宴子是个矬子,楚王为了羞辱他和他的国,在接见他时故意使人绑了一个齐人过来。楚王问,这个齐人犯了何罪?有人答道:“盗窃”楚王问:“齐人喜欢做贼么”宴子回答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虽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意思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这个名曰《宴子使楚》的故事告诉我们,同样一个水果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结果大小,味道都不相同,同样一个人在此地和在彼地其品质也不相同,为什么这样,因为存在地域差,这个地域差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特殊性。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淮南生生長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丹橘,就突发奇想,到淮北去种普遍意义上的橘,那就要预见到普遍意义上橘自身的局限性;预见橘为枳的风险性,预见淮北水土的特殊性并为此作风险性评估。然后进行相关预备,预备要么放弃淮北种橘,预备要么采用大棚种植。总而言之,橘不是放之四海皆为橘,我们种橘就是要考虑到种橘这种特殊的水土要求,因地制宜,即将种橘与土壤温度的实际要求相结合。这样才能种橘得橘,不发生橘变质的错误。

同样对于人与环境而言,人能影响环境,环境同样能影响人;但只要我们预见到环境对人的作用,做好人与环境的预备工作,我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情况发生。

从经济工作来讲…就是要将别处成功的经验同自己所从事产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不盲动冒险,这也是预备,预备死板硬套,照搬照抄矛普遍性原理给具体经济工作造成的风险。

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扑朔迷离的事情时一定要突出重点,重点预备,因为重点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真正解决全局性的事务问题。

俗语讲〝打蛇打七寸”这里的“七寸”便是主要矛盾或者说主要矛盾方面。这里的“打”就是解决之意,连贯来讲就是解决主要矛盾。

当然突出重点,预备重点并不是排斥非重点,即排斥诸多次要矛盾。我们说突出重点预备重点只是用预备手段解决重点矛盾,并对次重点进行力所能及之处理。使思维主次分明,事物主次分明,行动秩序井然,避免”鼻子眉毛一把抓”使我们有了工作的中心目标和努力主的要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视主要矛盾的判断,

以便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各项任务,统一人们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以及代表各帝国主义国家国家利益的封建王朝,革命的任务就是打倒列强,结束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在中国的专制统治,太平天国起义揭开了这场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历史序幕,而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则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资产级革命阶段。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都失败了,但其洒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种子却到处生长。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的历史任务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主要矛盾由起始阶段的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作得已解决,代之而起的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矛盾。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已根本解决,在之后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但后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判断偏离了八大的正确方向,这给国家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重新探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论断。

综上所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以及解决主要矛盾问题的方式表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

也是从事经济工作,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并及时预备化解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

比如企业困难,我们就要找出企业为什么困难,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供需矛盾引起,还是主要由生产问题引起,如果市场问题是引起企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就要将市场问题列为研究对象,如果是生产问题引起企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就要将生产问题列为研究对象。如果我们单纯研究市场问题或生产问题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要找出生产问题和市场问题的共性,这个共性或许就是造成企业困难的主要矛盾。这个共性如果是都指向资金,那么基本可以判断造成企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流动资金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的预备工作就要聚焦资金不足这个短板,开源截流,多下功夫,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这个主要矛盾问题,方能使企业走出困境。

预备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方法,

预备的同一性、比如某件事情当我们以为存在有利的方面时,一定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的方面做预备,有利与不利不是孤立地存在,他们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有利与不利共处于这件事情中,其次,有利与不利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有利在无预备的条件下可以转为不利,不利在有预备的条件下可以转为有利,

。这些就是预备之利与不利方面的共性,即预备之有利与预备之不利方面的同一性。

“有利与不利的同一性是建立在我们客观预备或主观预备的条件上,预备客观则不利向有利转化,预备主观,则有利向不利转化,所以我们要争取最大的努力,使不利向有利转化,这就需要预备管理上下功夫,使我们的预备工作多保持客观的态度,减少主观的成份,也就是预备要实事求是。也就是预备不能自欺欺人,预备的数量,规模,时间,使用要恰到好处。

要真诚而不是敷衍的,長期而不是短暂的,积极而不是消极的,细致而不是粗心的做好我们的预备工作,

预备管理时的有利与不利部分共居一室,即同一性只是暂时的,其彼此之间在同一室相互撕咬,这就叫同室相斗,看谁的牙齿锋利,这种争斗在力量彼消彼涨量变阶段其性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就是有利方还是有利,不利方还是不利,但一旦一边之力大于另一方之力,到达一个临界点,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要么不利转化为利,要么利转化为不利,预备管理工作之有利与不利其同室是暂时的,而其双方“用力掰腕”则是绝对的,常态的。就象地球一年天不停地绕着太阳转动。昼夜交替,春夏秋冬,“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地球动而不动,不动而动的行程,而我们地球人根本感觉不到。“

又比喻冷热,冷可以变为热,热可以变为冷,冷热都是暂时的、同一的,但冷热每天每时向各自的对立面运动转化这是绝对的,常态的。

对于预备工作来讲,那就是利与不利都是暂时的,同一的,而利与不利各自向自己对立面运动转化这是绝对的,常态的。从这点出发,我们做预备工作就要洞晓并适应事情的变化,作好相应预备,避免事情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预备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同一是共同点,而斗争可以理解为利与不利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特性,并非残酷的政治斗争。

预备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成,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即我们做预备管理时,既要讲团结、讲一致,时要软硬两手,这就叫预备思维,辩证思维,即时刻准着,以预备的两手应付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

预备的内因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报据这一内因原理,我们工作激励要从内部开始做起,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挖内部潜力,关心他们的利益诉求,培养他们对所属单位的认同感,同时要加强内部职工的团结,聚集人气,提高内生动力,做好内部预备管理,

形成内部物尽其财,人尽其用,生动活泼的局面。

至于工作失误方面,要多从内部寻找原因。不要过多强调外部因素。不要出了事情是别人的,有了成绩是自己的,一事当前,不是积极的承担责任,而是动不动推卸责任。

现在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主体责任,就是强调内部责任,出了事牵扯别人,是没有用的。

内因法表现在预备工作方法上就是独立自主,不能舍本逐末,借鉴成功而不照搬成功,借用外力而不依赖外力,求人不如求己。

过去我们工作没做好,就是内部工作做得还不够,或者说不重视内部预备管理,

内因法表情在个人情绪上就是反省自己,不能怨天尤人。有的人满口的负能量,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好象全世界就自己最好,说这有气,说那有气,好象全世界都欠他似的。虽然个人的境遇不好与社会有一定的关系,但把社会原因无限放大,放大到自己不能承受,自己要垮掉,自己要崩溃的地步,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逆境是妥协还是抗争,是自卑还是自信,是自暴自弃还是自强不息,这完全取决于自身内部平素积累力量是否强大,是否能承受抗打压的能力,石非百炼何以成钢,云无风雨怎见彩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不要见人吃豆腐牙齿快,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个人的付出。成要从内部找原因,不成也要从内部找原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与不成,我们都要有这种态度。

成之于预备,不成之于无备。总之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对人生之路作好规划,对于有可能发生的困难情况要泰然处之,要有心理预备。

这样才不致于产生心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工作决策上。要在首脑决策的基础上要多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充分凝聚内部智慧,充分进行问题调研,进行决策论证,提出决策可行性报告,作好多种预备方案,择优而用,以指导工作。

决策是为了解决内部主要矛盾问题,决策决定了我们的工作目标,有时甚至决定我们的前途命运,决策正确则利,决策错误则害,因此我们决策一定要慎重,要一边决策,要一边避险预备。对决策中有可能出现的逆势风险,决策走偏风险进行预备干预,切忌决策独断,我行我素。

决策成功,证明了我们内部的决策成功,

决策失败,意味我们内部的决策失败。

决策与内部紧密关联。

当然我们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并不是排外,只是表明“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古人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化生万物,无穷无尽,从这点出发,作为阴阳论,两点论的预备之道亦预之备之可称为道了。“道”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预之则顺,备之则胜,预备相生,天下无敌。

预备是一种风控

预备是风控系统的核心内容。

风控就是权衡利弊或者说通过对发现的弊端进行系统化干预,以达到趋利制弊之目的。一般来讲,建立风控系统,首先需要知道其风险是什么?其风险种类有多少,然后才能针对性规避之。了解这些风险就是预见,因规避这些风险而采取的各种得力措施就是预备。

譬如抵押贷,就是银行先预见到了不良资产风险,预见到了借贷者借款有可能还不上的风险才推出的抵押金融产品。

二、预备的特点

预备有用之无用。预备有用,即预备能制止某些预见性的不利情况发生,这就是预备的有用性。预备的有用性是建立在真实预备,所措必性的基础上,真实预备,所措必胜,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进行干预力的预备,干预力或物质储备,或人力储备,总之干预力之预备要恰到好处,也就是干预力之预备设计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多种预案,要经得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考验。还以抵押贷为例,借贷者或车货或房贷,其抵押物值远大于实际借贷值,这样,即使借贷者之借贷还不上,银行也不会受损失,他们可以将抵押物拍卖,以补偿借贷者未还的信贷款。这种预备看似完善,但是借贷者抵押的车子或房子如意外毁损,那单纯的抵押预备就不完美了,正确的做法就是抵押货+保险贷,即抵押物作废造成的资产流失可以通过保险索赔的方式回流。这才是高明的预备,是一般预备的升级版。我们所说的真实预备不是一般的预备,只能是这种升级版的预备,方能达成预备的有用性,真正解决我们发展道路上所预见的与我不利的问题。

预备的无用性,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预见的各种困难至始自终并未出现或者对预见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用预备外手段加以解决,以至我们预备的各种措施暂时不用,好象无用。

无用的预备就是

就是控制好情绪,整理好思想,保持冷静,使预备暂时处于静止蛰伏状态,尽最大可能使用预备外力量化解难道,那怕火烧眉毛,也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咬咬牙挺过去。把预备之钢用在刀刃上。这样做,有利于预备的时效性,有利于预备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不要今天抽一点预备,明天抽一点预备,

总是对预备产生觊觎之心

大有不把预备用完不罢休的驾势。

这样做会使预备之力过早暴露,使用,使我们的预备力量在特定任务尚未终结时就消耗殆尽,打乱我们既定的预备步骤,不能达成我们的预备之目的。

当然在非常情况下,可以偶尔动用极少部分预备敷衍敷衍,但不能以牺牲整个预备系统为前提。

怎样做预备,做好预备?做预备,做好预备,其中的关键就是不随便动用预备。

不随便动用预备不等于不预备。

预备的最高境界是预而不用,就是不动预备。

解放战争时期即年,东北野战军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夺取锦州,对辽宁長春之敌造成关门打狗之势。

而夺取锦州的关键就是守住塔山,塔山如果攻破,则海上之敌会与锦州之敌一南一北对我攻城部队形成反包围。

因此锦州战役之关键就是塔山阻击,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调东北野战军第四、第十一纵队参加塔山阻击战。同时派一纵担任总预备队。以加强塔山的防守力量。

但是,直到塔山阻击战结束,这支总预备队也没被派上战场。在经典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总有句经典台词:“总预备队不动!”

能够担任预备队的部队,通常是指挥员最信赖、最倚重的部队,是不用则已、用之必得的部队。塔山阻击战时,担任总预备队的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是抗美援朝时打出万岁军威名的“第3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的三个猛虎军之一,是东北野战军(四野)的头等主力。

林彪将主力部队作为总预备队,又没将他派上用场,表面看有些草率,实际上林元帅这样“留一手”的做法是基于他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不用预备,是还没到用预备的时候,不用预备,是预备的紧急情况还没发生或者说紧急情况发生了还没到最后关头。

不用预备不等于预备无用,事实上有了这支预备,才能以必胜的把握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才能以充分的准备应付战场之万一。

没有预备或许也能成功,但这种成功只是侥幸的成功,不是预备的成功。如果把侥幸成功当作必然的成功,甚至用以作为不作预备的借口,那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动用预备一定要考虑事情是否紧急,是否到了最后关头。事情紧急或者到了最后关头不动用预备即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动用预备,而事情紧急或者到了最后关头能自行化解,那最好是不动用预备。

如塔山阻击战不动用总预备队的情况一样,不动用预备最好不动用预备。

三、怎样做预备

怎样做预备,怎样做好预备,

预备要有始有终,即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有一个好的结束。要做到一个好的开始与好的结束,就要想到一个好的开始与好的结束,如果好的开始是借贷,那么好的结果是偿还,如果好的开始是承诺,那么好的结果是兑现,如果好的开始是投资,那么好的结果是收益。

我们“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春花秋实,芳草夕阳,水天一色,日月同辉。

这是一个多么完美有序的过程。为实现这个完美有序的过程须以开始为龙头,紧紧咬住目标不放,将好的开始与好的结果进行同步策划,使始与终组成的完美有序过程前后一致,使开始与下一个周期临界点相呼应,相对接,相适应。如同爬崖要悠着点,在没爬到崖顶时我们的爬力就耗尽,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有的人只重开始,不重结尾

心血来潮,随心所欲。好象只知上船而不知下船,只知插秧而不问收割。

只知今天,不管明天,只知眼前,不顾长远,这叫有头无尾,始乱终弃,不善始亦不善终。

有的人心事太多,今天想到北京去买马,明天想到北京去做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同划舟求剑,海底捞月,使有始有终之初心不经意转变,造成本来有始有终的预备工作,不知所措,疲于应付,甚至处于停摆的状态。

说得好听点那叫言不由衷,有名无实,

说得不好听点,那叫粗心大意,言而无信。

古人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意思明白开始与结尾的道理,就接近“道”了,可见我们做好预备之有终有终之工作多么重要。

有始有终之预备工作要选择那些有忧患意识,有辩证思维,主动作为,且有高度执行力和责任心的人来担当

因为从事预备工作就象父母对待自己未成年的求学的孩子,冬天父母为他送去寒衣,平时我们还要为他送去生活费,有时上学放学还要接送,不让他冻着饿着,不让他遭遇危险。

我们的预备工作者没有一颗象父亲那样爱子之心,是做不好预备工作的。

四、预备的世界

春天预备了夏天,夏天预备了秋天,秋天预备了冬天,方有四时循环交替。

今天预备了明天,明天预备了将来,才有岁月连绵。

世界是预备的世界,过去为现实预备了历史,现实为明天预备了过程。世界是预备的世界。

年,马克思为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预备了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这就是《资本论》。

年,苏联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预备了一声炮响,给全世界送去了马克思主义,给全人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年七月,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历史为中国人民预备了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毛泽东为中国的未来预备了站立的姿势,预备了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预备了神圣的国徽和国歌,预备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预备了指导我们思想理论基础,预备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预备了社会主义道路,预备了五年计划,预备了三个世界。预备了东方红卫星,预备了原子弹,氢弹,预备了工业大庆,预备了雷锋精神,预备了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预备了春天的故事,预备了深圳速度。

预备了一条通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代,中国预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预备了一个名为中国的梦。

预备了绿色生态,预备了科技创新,预备了党的建设,预备了共同富裕,预备了八小时生活圈,预备了反腐败斗争,预备了中国大道,预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预备了年,预备了年,预备了两个年。预备了二十一世纪。

雄安来了,预备打开城市的智慧的密码。

青山绿水来了,预备金山银山,美丽中国正式启程。

三孩政策来了,预备着国家去人口的老龄化的步伐加快,预备着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疫苗,口罩,核酸,医务人员从四面八方来了,预备着病毒的扩散,预备着国家的应急预案。

从国家战略储备粮到国家石油储备。

从国家的火控雷达到航空母舰,

从国家的预备役部队到各种战略武器等国防力量,无一不预备着,预备着着危难时刻,预备着战争的发生。

从各种颜色的安全帽到形形色色安全带,从各个角落随手可拾的灭火器,到楼顶接天通地避雷针,无一不预备着,预备着意外的的发生,预备灾祸的降临。

世界是预备的世界,

世界是预备的世界。

在地球的末日来临时,相信浩瀚的宇宙中一定有一颗类似地球一样的星球,供人逃离地球,赓续繁衍。地球不是生命的唯一,它正在预备着那一天。

五、预备案例中的三取一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倀“兼爱”“非攻”。终身为和平奔走。有一次他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他便前去劝和,为达成和平目的,他提前准备了三套预案,

第一套预案通过类比指出为楚造云梯的公输盘的不智,不忠,不仁,不强以及其“义不杀少而杀众”的荒唐举动,迫使公输盘理屈,并劝说公输盘停止造云梯,因为楚王之所以想攻打宋国,是因为公输盘答应为他造攻城的云梯。

第一套方案公输盘虽理屈,但以”吾既已言之王矣”不愿放弃为楚王造云梯,第一套方案没成功。

第二套预案是面见楚王,通过楚宋两国强弱对比,用类比指出了楚王攻打宋国是强盗行为,让楚王感觉理亏并自动放弃攻打宋国。

第二套预备方案,楚王虽理亏,但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为由,不同意收回攻打宋国的命令。第二套预备方案亦未成功。

第三套预案子墨子展示自己为宋国设计的阻吓性防御器械,并当作楚王与公输盘的面成功进行战场敌我态势的推演。

让楚国明了此次攻打宋国毫无胜算。

第三套方案虽然对公输盘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也让公输盘产生了挺而走险,孤注一掷,杀掉子墨子,以绝永患的想法。第三套方案初见成效。

第四套预案,防止楚国狗急跳墙,杀害自己,提前命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持自己发明时守御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让公输盘彻底打消“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的幻想。让楚王明了“虽杀臣,不能绝也”即杀掉子墨子,也不能改变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必胜的事实。

第四套方案最终迫使楚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第四套预备方案在第三套预备威慑方案的基础上增添了持械自卫内容,正中楚王软肋,因而取得成功。

从文中可以看出,子墨子为劝和设了三套预备方案,只有一套预备方案成功,可见多套预备方案,对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面对风险挑战要有多种预备方案,而要准备多种预备方案,没有预备思维是不可能的。预备思维,即预备的习惯性思维

六、连环预备

不知大家听过狡兔三窟的故事没有?该成语故事最早出自于《战国策·齐策四》其大意是孟尝君之食客冯谖,因担心孟尝君之齐相地位不稳为孟尝君找到三条出路设计了三套预备方案,以报孟尝君之知遇之恩。第一条预备争取孟尝君之封地薛地之人心,以便走投无路,可以回乡安居。

第一套预备方案的实施时冯谖还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个名不见经卷的小人物,其主要是冯谖利用孟尝君派他到薜地收债的机会,”因烧债券”,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除了债务。当时冯谖的这种买义举动很多人不理解,连孟尝君也觉得他举动怪异荒唐,对他心生恨意。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作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第一套预备的方案贵在孟尝君其势如日中天之时,经过一年的辗转,始告成功。充分证明了预备的作用。

试想如果当时孟尝君没有这套预备方案,那孟尝君被罢黜之后,岂不是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吗?

第二条预备方案与第三套预备方案

其设计是出于对第一套预案成功还不完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为此,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

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孟尝君人才了了得,有功齐国,现遭人陷害,罢官在薛,心生不满…如果梁国趁其落难之时,得到此人,则梁国必兴。

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至此冯谖三套连环预备方案环环相扣,用心良久,终于大获成功。

七电车难题特殊预备方式

即某个特定阶段为解决一个棘手问题或一个大麻烦时要面临由此而引起的n次更多更大难以解决的问题或n次更多更大的麻烦,要面临因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或麻烦遭遇到长时间内难以化解的且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因而采用丟车保帅的办法果断地停止为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或这个麻烦所进行的一切实际步骤,这就是特殊预备。

特殊预备,首先因其准确预见到解决某个问题所产生的连锁反应而提前釆取的有计划有步骤紧急避险行为,所以称为特殊预备。

特殊预备是没有预备的预备,是防止解决某件力所不及的事情产生连锁反应的重要预备手段。

特殊预备虽没有对某个特定的棘手问题或麻烦加以解决,伤害了个别人的感情,影响了我们同个别人的信任关系,着实令人惭愧,但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重蹈复辙,为了不让我们失信更多的人,我们只能选择这种特殊预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特殊预备的主要表现方式,即电车难题特殊预备方式:

据说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假设你是一位电车驾驶员,轨道前有5人,此时刹车失灵电车正向他们碾去;你可以选择变道,但这样会压死另一道的1人。请问你的选择是什么?

面对这个电梯难题,就功利主义来说多数人也会选择变道,因为51,为了救5个人是牺牲一个人的,是值得的。这种变道预备救人方式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特殊预备手段。即电车难题特殊预备方式。

有的人对这种电车难题似的特殊预备手段有质疑,认为生命的价值不能单纯乘以数量,谁也没有任何权力决定51。但是我们要说的是,面对电车难题这样类似的事件,我们不用特殊手段又能用什么?特殊预备只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也就是不到万不得已才使用。种种以谨慎使用特殊预备手段为由在特殊情况下放弃特殊预备手段的使用是不明智的,

同样对可用特殊预备手段之外的预备方式解决问题而拒绝釆用特珠预备手段之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是与特殊预备手段的本质要求不相符的。

八、狼来了荒唐预备方式:

狼来了》讲述了一个放羊娃因为总爱撒谎骗大家说“狼来了”,导致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他说的话,最终狼真的来了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只能眼睁睁看见羊群被狼吃光。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不只不会对自己有所助益,还会让信任变成怀疑。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这就是用狼来了做特殊预备的下场。

现实生活中用狼来了做特殊预备的大有人在,他们用“狼来了”的谎言预备着高喊着自己的承诺,预备透支着别人的信任,预备着自己孤立无援,形象的坍塌,预备着自己的“羊财”被狼吞掉,一无所得。所以做人无论多难,这种狼来了的特殊预备手段还是不用为好。

做预备必须要谨慎,勿惹祸上身,

做人一定要诚实、不撒谎骗人。九、万一预备法,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真那么可怕吗?那就请看万一。

万一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从有这样一个故事,黄河之畔有一个村落,苦于黄患,修了一条长堤。有位老农自从有了这条長堤,宝贝不得了,每天都要在堤上走走,左看看,右看看,生怕长堤被坏人扒开。有一天他又象往常一样在长堤上行走,忽然发现長堤内侧旁有些新土,他顺着新土仔细一看,原来新土里面隐约有个蚂蚁窝,一群蚂蚁正在进进出出搬土。农夫大惊,感觉心口蚂蚁在爬动。

他立即回家,将大堤上发现蚁穴的事情告诉儿子,

儿子说:“别小题大作了,这么多年了,大堤连洪水都无法撼动,小小的蚂蚁又能奈他何?”农夫说:“木受虫则蛀,虫齿之坚不可轻之,我儿何出此言?”

儿子笑着说”没事”,有那闲功夫不如给庄稼多浇几遍水,说罢拉着农夫下地去了。

当晚,雷电大作,风雨交加,河水猛涨,渗入蚁穴,反复冲刷,侵蚀堤壤,渗出堤外,如管喷涌,最后撕开一条口子,自上而下,奔腾下泻,可怜整个村落一霎时变成一片泽国,“人或为鱼鳖。”

这个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然而蝼蚁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终倒塌。百年巨树,雷击山崩不能毁其生命,可谓顽强不屈,但是小小甲虫却能咬破树皮,吃空树干。正因为这些常常被忽略掉的蝼蚁、甲虫,才使得看似牢不可破的大堤、巨树变得脆弱不堪,因此,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这对于我们做预备工作来讲首先要炼就一双慧眼,炼就一颗心眼,寻找隐患之万一,再以隐患之天敌预备之,使千里险塞,沃野千里。”

万一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尚书·旅獒》。

功亏一篑(篑:土筐)原指筑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未能成功。后多用于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后一点努力未能完成。

功亏一篑来自于一个历史故事

话说周武王灭商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天下。一时间,周王朝声威显赫,四方蛮夷都前来进贡。一次,西方的旅国给周武王送来几只獒犬,周武王非常喜欢。召公担心周武王玩物丧志,就写了一篇文章劝谏他。

文章中说:“越是圣明的君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越谨慎。如今周朝强大,附近的小国都把本国的好东西送来。但作为天子,一定不要把这些东西看得过于珍贵。天子应该把这些贡品分给手下的诸侯王,以昭示你的仁德。要是没有仁德,再好的东西也没有用。一个贤明的君主绝不会沉湎于声色之中,更不会玩物丧志。希望君王能坚持修德慎行,不要被这些珍奇的东西迷惑了双眼。君王若是把贤才看得比这些珍宝重要,远方的人自然会前来归附,国家也就安定了。”

最后,召公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的危害。他说作为天子,君王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啊!只要一个细微的失误,君王的大业就可能毁于一旦。就像有人用土来堆积一座高山,辛辛苦苦堆了很久,眼看只差一筐土了,却因为一点儿小事而功亏一篑,真是太可惜了!君王一定要引以为戒,坚持德政,才能不失人心,永保天下。”周武王看了这篇文章,觉得很有道理,从此更加专心朝政了。在他的治理下,周朝的国力日渐强盛起来。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哪怕是还差最小的一步就能成功,也要坚持努力,把事情完成、做好,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从预备工作来讲,这里万一就是一篑,正是这个一篑,使我们功败垂成,前功尽弃,民间有句俗语,六十年的瓦一回打了”,是说六十年的名誉,一次没做好,名声就丢了,换个说法就是一世清白,晚节不保。还有一句俗语:“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粥”。

一个组织的成员坏了,影响了整个组织。讲的都是因一件事情没做好对全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做预备工备无论是从效率的角度,还是从功利的角度一定要盯住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一粒老鼠屎”乃至最后一篑,把最后”一篑”当作第“一篑”有这个“一篑”我们就成功,没这个”一篑”我们就失败。如果为山九仞,需要一万篑,那么最后一篑是万篑分之一,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把最后一篑土运到山顶,不能让最后一篑而毁了我们千辛万苦付出的九仟九百九十九篑,使我失去为山九仞的目标。

中国类似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比喻“百密一疏”“马失前蹄””“关公大意失荆州”。一篑也好,一着也好,一疏也好,马失也好,关公…也好,虽其万一产生的原因有的不尽相同,但其结果都差不多,,都是強调胜败在此一举。

那么怎样做好万一之预备呢?

首先是个人万一之预备法。

个人万一预备法即”留一手”

古话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表明是人是免不了不犯错的,换句话说那就是智者也难对”万一”出现的不利事件进行预见预备,何况一般人呢?

因此对“万一”的预备尽可能采用系统预备法,即通过众议方式,先找出万一出现的不利情况,然后召集管理者进行“会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群策群力的办法,可以化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定律,尽最大可能做到万无一失。最就是万一预备法。

九、预备与计划的关系

计划,拆解开“计划”的两个汉字来看,“计”的表意是计算,“划”的表意是分割,“计划”从属于目标达成而存在,“计划”的表意定义:计划是分析计算如何达成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子目标的过程及结论。

从预备和计划的字面来看,预就是找出问题,备就是解决问题之方案。而计划则是对预备的一个具体细致量化安排的过程,即怎样解决问题?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这个具体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则要作计划,而作计划首先要计算。

计算是知己知彼,对比事物,确定比例,了然在胸,扬长避短,以求成功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小到菜场买菜按斤论价,工厂生产原料价格成本,大到国民生产总值,各种武器的设计,无一不倚重计算。

中国有主古话,“看莱吃饭,量体裁衣”又云“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综上所述可见计算对我们的家庭生活,国防建设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计算是计划之第一步,有了计算,我们就要划定目标,形成文件,逐一落实。这样计划才算完成。

这就是计划的一二步骤,合称计划。

计划是预备的实际承担者,是为一定的预备服务的。而预备是计划的基础,是计划的方向。

计划与预备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预备中有计划。计划中有预备。

预备要靠计划来实现,计划要靠预备来推动。

例如新时代对中国当前主要矛盾的描述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落后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首先是一种预见,其次就是预先制订各项政策为解决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奋斗,二者相加就是预备。而国家每隔五年订的具体实施计划就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承担者,是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而服务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计划实施的基础目标,为我们每一项行动计计划指明方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抽象模糊的,而每一项计划的实施是具体明确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靠计划实现,计划要靠人民对美生活的向往驱动。美好与计划相互联系,形成一般共性与特殊个性的关系,推动着中国前进。

中国当前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即资源配置以利益驱动为主之阶段,但预备之一般共性与计划之特殊个性关系并没有因市场而改变。

从新中国站立起来的预备建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的姿态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出炉到改革开放的十二,十三、十四五规划中,我们走过了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我们由单纯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我们仍痴心不改,不忘初心,以科学的计划对中国的明天作出战略意义上的选择。

中国每五年一个大变,就是这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相互给力的结果。

有的人一说起市场经济就是绝对市场,不允许有一点计划,生怕漂亮国,英雄国,鬼子国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这种将市场与计划完全对立起来观点是错误的。

市场不是无序的,市场是有规则的,市场的规则是对不正确的市场行为的一种集体约束,市场规则也是一种计划。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时就对市场和计划作了一番精辟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就充分证明计划与市场并不矛盾。

当然预备和计划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即计划对预备形成阻力,严重影响了预备的功效。

这主要表现在单纯的社会主计划经济时代,即国民经济统得过死的时代。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说我们的预备是活跃的社会生产力,则我们的计划则是社会生产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的发展这个定律,则我们的计划一定要同我们的预备相适应,即有什么样的预备,就应有什么样的计划。否则我们计划订得再好,也不能达成预备之目的。

以上是从国家宏观来讲预备和计划的关系,

就我们一般经济工作来讲:

对外是市场经济,对内须是计划经济。即对所预见的事情采取措施并提出具体实施计划。

计划的第一阶段就是要计算解决当前具体矛盾需要多长时间,这个时间表的推出有哪些数据给予支撑,计算好解决当前具体矛盾需要多少资金,用于解决当前矛盾的资金是由哪些工作板块组成?即每一个工作板块需要多少资金。

计划的第二阶段就是在掌握充分的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划分责任,即如何筹措资金?由谁筹措资金?每人筹资的指标是多少?多长时间完成,

采用什么办法保证筹资如期完成?怎样处理旧债与新债的关系?即在新债旧债矛盾叠加状态中怎样做好筹资工作?谁来做计划风控管理?即防止资金被抽走,造成资金的实际专项用途发生变化的一种管理。凡是涉及筹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都要有人管,都要划分责任人,都要计划好。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检查计划与我们预备解决的问题是否相适应,对则留之,不对则改之,不断提高我们的计划水平,以利解决预备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十、预备加管理

预备首先需要对预备各责任目标进行计划,怎样作计划?用什么方式聚集预备力量?何时启动预备力量?这些都需要人来回答、实践,以期实现预备目标。

因此预备管理之第一步,即解决人的预备问题,解决由哪些人来做预备工作的问题。

什么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我们的预备管理即人对预备进行管理,因而只要有了人的预备,我的预备管理才算迈开了第一步。

预备管理之人的预备要符合预备管理之本质要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召来作预备管理,

作预备管理的人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坚持原则、服务大局,忠诚企业、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勇气和担当。

预备管理之人选最好是一个单位的首脑或首脑代理人。因为首脑或其代理人发出的预备指令能及时到达各预备单位并得已贯彻执行。

预备管理之主要负责人最好定为一人,以备其保持预备定力,独立开展预备工作。。

当然真正做好预备管理还需要上下同欲,订立一套预备管理制度,对上下形成约束力,避免既有的预备力量横遭干扰,被人为掏空,使既定预备力量因人而异,发生偏离,失去预备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预备管理,即用预备的方式为保证预备发挥作用而对人和制度所作的预备,严格来说预备管理除了这些,还应包括对企业各岗位,各部门的全方位的预备管理。

预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从事预备管理工作,应尽最大可能将预备管理工作方法同企业各生产经营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防范和应对企业重大风险挑战,不断提高企业预备管理的实用水平,为企业的可持性安全,可持性发展发挥可靠的参谋和预备作用。

十一、预备的预见性与预备的关系

说起预备人们不禁要问预备什么?是呀!预备什么呢?预备首先要有预备对象,这个预备对象呀!恍恍惚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呀!这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之未得”的预备对象正是我们做预备之前首先要研究的问题。研究预备不能单纯凭个人感觉,要在个人感觉上带一点辩证思维,即通过辩证思维研究事物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比较找出对事物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要找的对象,就是我们预见到的情况。这就是预备的第一步即预见。

预见性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和前瞻。

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预见性对他们都非常重要。预见性来自于一个人的综合知识、实践经验、调查研究以及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个人预见性的强弱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大小。

因此我们在做预备的时候一定要将预备的第一步的预见做好。

做好预备的第一步预见性,

不是纸上谈兵,将预见拿来做做门面,不是束之高阁将预见拿来做做摆设,不是喊几句口号,实际对预见的问题不闻不问。

预见就是根据预见的情况进入预备的第二个环节,预备。就象治病救人,先找出病因,再对症下药。

预备建立在预见的基础之上,没有预见则我们的预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预见等于没有预备。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预备失败不是没有预见性,而是预见性不足引起的,例如三国街亭之战,诸葛亮预见到街亭失守,汉军必败,却没预见到自己一惯赏识的将军马谡违背自己的命令,造成街亭失守,伐魏失败。所以做预备工作之前不但要有预见性,而且要有准确的预见性,预备的成功一般取决于预备自身的条件,也取决于准确的预见性。

一般来讲,我们的预备与预见性是相互依存关系,即我们的预备是以预见为存在条件的,只要预见的情况发生就有相应的预备抑制其发生,预见的情况越多,预备的情况也越多,预备跟着预见走,预东则备东,

预南则备南,预见的情况与预备的情始相终,一旦预与备分离,则预备危险了。

因此我们做预备之先一定要找出预见情况的方方面面,”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物降一物。

使预见的情况与预备之情况高度吻合。

预见有余而预备不足,必然导预备失误。

预见之量不足,预备之量有余,则预备成功。

因此预备之力宜当大于预见之力,以防预见外突发事情发生。

十二、缺乏预备的单向思维

天上有彩虹,没风雨,

地球有平地,没高山,

人间有春天,没冬季呀!

世界有白天,没夜晚。

时间有今天,没明天,

行程有一万,没万一,

人有表皮,没有骨头呀!。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没风雨,彩虹不来,

没平地,高山不来,

没冬天,春天不来,

没夜晚,白天不来了…

没明天,没今天,

没一万,没万一,

没骨头,没表皮,

没森林,没树木了。

不敢看了,好可怕呀!

日记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