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人,喜爱的事,喜爱的书。若是问你最喜爱哪一本书?为什么?第一时间,你会想到什么呢?问题看似简单,可是从种类繁多、浩瀚如烟的图书市场中只挑选一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是否也有人和我一样,一时间张口结舌、难以取舍?虽说本人读书不多也不精,但读过的书也难以计数。若说喜爱读的书,那也是不胜枚举。如若只挑选一本最喜爱的书,几番斟酌思量,那只能是曹雪芹先生的著作《红楼梦》了。
?我相信,许多人都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影响力太大,可说的内容也太多了。《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古典小说,原著作者是清代曹雪芹先生。为著此书,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生活贫困交加,倾注毕生心血,然而小说并未在他生前出版。因部分手稿遗失,内容不完整。现在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章回小说中,前八十回由原作者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由高鹗、程伟元续写整理,最终小说得以完整出版。《红楼梦》自出版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更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雪芹先生笔下的人物之繁多、人性之复杂、情感之细腻、诗词之精妙、内容之丰富、包罗之万相,令人叹为观止。其非凡的文化与艺术成就,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堪称巅峰之作,能与它并驾齐驱的文学作品几乎寥寥无几。伟大领袖毛ZX曾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ZX在百忙之中,曾读过五遍《红楼梦》,可见对《红楼梦》的喜爱程度有多深,才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因为《红楼梦》的杰出与伟大,喜爱与痴迷者不乏其人。为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目前有特设的红楼梦研究院,专门负责《红楼梦》的校注与增删等研究工作,简称“红学”。百年来,涌现无数“红学”专业人士以及爱好者,前赴后继,绵绵不绝。市场上已出版的关于《红楼梦》的续写本、讲评本、点评文章以及影视剧作品等等,更是多如牛毛,无法估量。
作家王蒙老师就曾评讲《红楼梦》:“我个人愿意非常谨慎低调地说,到现在为止,《红楼梦》是唯一一部这样的小说:能从总体上逼近人生的一切方面,酸甜苦辣咸、美丑善恶、空无与实在、情与政、有趣与无聊、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金木水火土、地水火风等,全都有。”在我看来,《红楼梦》正像王蒙老师所讲,它几乎囊括了世间万象,可以说是文学中的一部百科全书。喜爱阅读《红楼梦》人,都能从中看到一些喜爱的、厌恶的、新鲜的、陈旧的、痴迷的、神往的、悲叹的、凄美的、丑陋的、警醒的。。。等等让人有所感悟的东西。而且,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现在我家收藏的《红楼梦》,除了少儿简化版外,完整的一百二十章回本,就有两个版本。版本一:海南出版社,年11月出版的中国四大名著(豪华合装珍藏本)。厚厚的一本书,页,万字,包含了《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这个版本字体太小太密,眼睛受不了,不推荐。版本二:人民文学出版社,年6月第38次印刷。在此之前,这个版本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于年初版、年校注再版、年校注第3版印刷出版。此版本内容丰富详实,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对于生僻字义、诗词用典等等,都做了详尽注解,强烈推荐这个版本。
?仔细回想,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红楼梦》的呢?最早的记忆,还是在外公外婆身边,那时我大约四五岁。依稀记得,外婆一边摘除豆芽菜,一边对我讲:“林黛玉的手指,就像豆芽儿一样,又细又长。”幼小的我,对外婆讲的故事深信不疑。四十多年了,这句话如同外婆的影子,一同深深嵌在我的脑海里,常常让我泪流满面,这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听到红楼梦林黛玉的故事。
?初中时,央视播出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最爱看的一部电视剧。特别喜欢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她的多愁善感,才思敏捷,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我痴迷。还记得,那时特别流行送新年明信片,我用早餐省下的钱买过一套《红楼梦》人物的明信片。好友之间相互赠送,好希望我能收到黛玉的那一张明信片啊。
?高中语文,书中节选《林黛玉抛父进J都》,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看到《红楼梦》的文字片断。这一回最是经典,黛玉年幼父母双亡,初进贾府,寄人篱下,一言一行都谨之慎之,唯恐被旁人小看了自己。与宝玉初见时,何等眼熟到如此程度?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这段描写更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文字极美,画面极美,意境极美,似乎都能感受宝玉和黛玉初见时的那份心动了。
?或许我自幼瘦弱纤细,内向敏感,眉宇间总带着几分愁容不开,有如陈晓旭饰演的黛玉那般多愁善感,我曾不止一次两次被他人比作林黛玉。信件里、日记中、言谈间,传递出有如宝黛初次相见之熟识感,令我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虽然我不是什么林妹妹,但听到他人这么称赞,内心自然也是欢喜的,然面容不改,一如湖水般平静,微笑不语。青春懵懂,初次相逢,心生情愫,多么的美好。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谢生命中出现的这些人啊,给我平淡无奇的青春记忆增添了几笔亮丽的色彩,让那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岁月充满了片刻温情。
?随后多年,忙于工作。虽看过几遍87版电视剧《红楼梦》,然而原著小说却是在工作多年后,才完整看过第一遍。有人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是因为《红楼梦》多是情感纠葛以及昏暗世态,容易影响少年人心态和认知;而《三国演义》多是权谋诡计以及尔虞我诈,人及暮年,读来更觉辛酸。但在我看来,不谙世事的少年,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读不懂《红楼梦》这本书的。鲁迅先生曾评讲《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同样一本《红楼梦》,每个人都有可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在我看第一遍《红楼梦》时,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好不好看,依着情节趣味性而读。比如特别喜欢看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对其他旁枝侧节的不相干人物,往往不加注意。对于书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比如第五章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就因诗词曲赋的晦涩难懂,不明就里,读得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对于文中作者想表达的深刻内涵,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浮于表面。
?看完《红楼梦》,我又追着看了几本“红学”研究本,关于作者,关于贾府,关于十二金钗人物最终结局等等,甚至还看过关于红楼梦的续写本。特别是续写本,很不喜欢,完全看不下去。还是喜欢《红楼梦》的原著,个人感觉,迄今为止,无人可以超越它。一次偶然,听到台湾美学家蒋勋老师播讲的《蒋勋细说红楼梦》,我瞬间被吸引。蒋勋老师曾看过二十几遍红楼梦,对文中人物及细节分析颇有独到之处。他有着金话筒之称的淳厚音色,听他讲红楼梦,简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高级享受。那段时间,我如痴如醉,对《红楼梦》的人物多了许多理解和感受,还特地买了这套书作为收藏。
?随着年龄增长,再读《红楼梦》时,我不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