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但也背负着“焚书坑儒”的骂名!
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而且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还有一定的间隔,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外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司马迁对这两件事情的经过有明确的记载:
秦始皇三十四年的时候,儒士淳于越跑过来跟秦始皇说:“上古贤君都选择分封诸侯,让子弟和功臣协助管理天下,而你偏要搞什么郡县制,把皇权死死地握在手中,这是对于自身贤能的不自信,还是效仿古人吧。”
秦始皇听了很生气,李斯更是火冒三丈,直接建议道:
“这些儒士张口就是古人云,拿着历史典故就敢来诽谤朝廷,还在民间惑乱人心,陛下不如把这些学说给禁了吧,免得这些读书人自以为是,干扰陛下政令的推行。”
秦始皇原本就是非常讨厌厚古薄今的行为,因为秦朝就是从一系列变法中强大起来的,如果循规蹈矩地遵循着古人那一套,秦国早就被灭了,淳于越只能说完全没看懂天下局势,只是在自己小世界里面自娱自乐。
于是秦始皇下令,将民间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以及非秦国人的历史书籍全部烧掉。
可以注意到的是,秦始皇并没有烧掉法家思想,因为秦朝原本就准备依法治国,另外只是烧掉了其他百家思想,并不是所有的百家书籍都被烧掉了,像关于医术、农业、易经这样的书籍民间是可以保留的。
最重要的是,他只烧掉了民间私藏,秦朝本身收集的藏书是没有被烧掉的,而且“秦朝国家图书馆”的书籍不比民间收藏得少。
这便是《史记》记载的“焚书”,是不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恶?
秦朝之所以要焚书,为的就是统一国内的思想,通过法家思想来治理天下,就是大家都遵守一条规矩,而不是你拿出一个典故来说道理,他又拿出另一个典故来反驳,最终各执己见没完没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这里出了《论语》,出了《道德经》,出了《孙子兵法》,是中国国学的根源所在,这个时代的思想空前解放,可以说后世几千年都只是在演绎和诠释春秋战国的思想,但他们战乱不止,民不聊生。
统一的思想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秦朝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先进了。
我们再说说“坑儒”,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这应该叫“坑术士”。
秦始皇晚年的时候非常怕死,所以养了很多术士,让他们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他发现有两个术士不仅没给他找长生不老药,还在咸阳散播谣言,并且卷款潜逃,于是秦始皇下令清理参与诽谤皇帝的术士。
这些术士可能多有六国人士,他们积怨已深,被一下子找出来人,秦始皇不顾劝阻,将这些人流放了一部分,坑杀了一部分,这便是“坑术士”的经过。
司马迁几十年后,汉朝一个叫刘向的冒了出来,他负责领校史书,整理《战国策》的时候将“焚书”和“坑术士”写成了一件事,也就是“焚书坑儒”!
至于为什么“坑术士”会变成“坑儒”,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可能是因为“坑儒”比“坑术士”更有话题性,就像是现在的标题党一样,也可能是为了偷懒省事,两件事情都并成一件事情了,那就干脆在凑合一点。
所以“焚书坑儒”这件事你也能找到历史依据,那就是在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里面。
后世流传两千多年,为什么“焚书坑儒”这四个字这么能深入人心呢,因为秦始皇确实做了“焚书”这件事情,而且秦朝灭亡得太快了,灭亡秦朝的人又不会歌颂秦始皇,他们会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尽可能的污蔑秦始皇,以此声明自己的正义性。
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秦国图书馆”没有被保留下来,后人也就不知道他保留了什么书籍,这件事情就得归罪于项羽。
我们都知道项羽英雄气概,宁死不过江东,但他也做了很多令人发指的事情,比如他坑杀了20万秦军,比如他火烧阿房宫,还对《阿房宫赋》有印象的朋友应该都记得一句话:“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是秦朝规划的四大工程之一,足以媲美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他里面收藏了来自六国的收藏,其中就有“秦国图书馆”,可惜燃烧了三天三夜之后都化为灰烬。
秦始皇之所以落得“焚书坑儒”的骂名,跟项羽的那把火有重要关系,跟秦朝的快速灭亡有重大关系,跟刘向的改编有重大关系,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喜欢热闹和八卦的人,他们更喜欢“焚书坑儒”的故事,而不是《史记》里面“焚书”和“坑术士”的故事。
(本文声明: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以上文字均为作者原创,抄袭将追究责任,望理解!)